剛讀完村上春樹的《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這也是我許久未提筆寫字的算是“開山篇”,所以毫無顧慮,想到什么寫下來便是。
【令人有些生厭的部分】
在我心中,那絕對要算村上花大篇幅為自己至今“總是被提名卻從未獲獎”的人生標簽辯解的那一章!
首先,村上的書我只在高中某個暑假讀過《海邊的卡夫卡》,只記得整本書以兩個毫無關聯的男主人公引發出的兩條故事線交疊展開,每條線都會有些奇異的人物(此處奇異只是我現在回想起那本書得到的第一感受)出場進而導致一些怪異的事情發生。
所以對于村上作為一名小說家(他大半輩子的職業)所拿出的作品,到底值不值得那些個獎項或殊榮,我完全沒有資格去評判,連稍加個人感受恐怕都不合適。但是,對于那些總是用滿不在乎的口吻為自己翻來覆去地辯解(至少從我的角度看是這樣),告訴大家自己其實長期以來深受其擾的人,我總是會不自覺地給他們貼上“明明超級在乎”的標簽。
如果村上的作品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是經得住時間的歷練最終成為經典,那么我能做的就是真心祝愿在他有生之年可以感受到這個星球給予他應得的榮譽(無論何種形式)!
【令人感同身受的部分】
其實這本書也算是村上的自傳。我是個挺喜歡讀傳記的人,可自從讀過阿加莎的自傳后(當時也是無意中下的電子書)—絮絮叨叨絮絮叨叨,又在看了榮格自傳的一章節后—一直纏繞在他童年的一個奇葩夢上,說實話,我之后再看到自傳心里是真的會打退堂鼓的。所幸我翻過了村上這本讓我有些生厭的部分,之后的每一部分都讓我感同身受。
— 契機 —
他帶著大家走入他的青壯年期—一個神往自由、熱愛爵士樂的日本青年,和妻子一起辛苦奮斗終于圓夢開了家爵士樂餐廳,又在三十歲快來臨之際,好像被上帝的蘋果砸中,開始在餐廳小廚房的桌面上執筆寫作。
或許是他善于挖掘自身潛能,也或許時間到了該他出場了。總之,我很喜歡也很贊同他對于寫作的基本準則:
自己開心就好!
— 機制 —
接下來,村上就開始用他三十多年的職場生涯所得出的自己的一套寫作運作機制,非常直觀地,向我們展示他完成一部作品的一整套流程,加上一部作品人物素材的積累,再加上一些輔助工具(陌生國度啦跑步啦規律生活啦等),再再加上主觀改變,再再再加上客觀支持等等……
于是,跟著他的腳步,越往下讀越發產生了:即刻提筆,寫出自己的第一部小說—不管不顧般,賭上一切般—也要去完成這件事的沖動!
— 心流 —
這是我之前讀一本女性成功學上唯一記住的信息—心流。
意思是:當你在做一件你真正喜歡的事時,你會忘記時間忘記地點甚至忘記自己,唯一能感受到的是心和這件事產生的共鳴,韻律相同,節奏一致。
這真是世間美事一樁!
如果你把上述定義向村上說明,并且問他:所以,你在什么時候產生過心流?相信我,他一定會恍然明白:哦!那可多了去了!
因為他堅信:小說家一旦塑造出了故事里的人物,那么,故事情節就會自己向前推進,這時,小說家只需也只能把眼前發生的一切原原本本地用文字還原出來,就成了!就好像你正在觀看一出由你一手創造出的一群小人兒表演的戲劇,而演出地點就是你眼前的書桌!
這豈不就是這個職業最能產生心流也最能獲得滿滿幸福感的時光嗎?
— 感動 —
他也提到了小說家的衣食父母—讀者。
這也是身為小說家最幸福最有成就感的時刻,如果你的書在一個家庭中被幾代人傳閱,成為各種人際關系磨合的一味良藥,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征,甚至成為幾代人的烙印… …
【于我而言】
總之是認真考慮過一番后才發現,自己只要啟動就根本停不下來的一件事應該只有寫作了。可惜目前還未能享受到心流帶來的快意… …
要說我在“成為一名小說家”的道路上可以向村上先生借鑒的地方,首當其沖便是取材從身邊入手,不求大場面大背景,只求小人物軼事橫生。
且讓我在此開辟新的文集#關于這本書,我想說… #,并且立下目標:兩年內讀一百本書,讓這個文集收錄一百篇。
以此,權當開啟我小說家之路的鑰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