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5首發林煙閣)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智慧,來自于人與人的相處,人際關系是最復雜最難修的功課。而其中,與親人,愛人的相處,又是智慧中的智慧。
因為在乎,我們不能簡單的讓利益掛鉤或區分,因為在乎,我們會不自覺的給予過多的期望,或者索取更多的回報。然后,終究迷失自我,或困擾他人,不得寧靜。
《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是華語世界著名身心靈作家張德芬的作品。書中主要講述我們如何正確的認知自己,認知與父母,孩子,愛人的關系。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學會愛的藝術,尊重父母與孩子的世界,穿過生命的暗涌,誠實的接納自己,與人和諧相處。
書中有太多奇妙的觀點,也有一些我所不能理解的意思。這必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身心靈的修煉,不是一朝一夕,不是娟娟秀字,就能大徹大悟的。跳過那些是懂非懂的功課修煉,有些觀點還是一點即通的。
不要背負父母的痛苦
80年代的人,大概都能理解什么叫父母的痛苦。在我們的童年記憶里,免不了充斥著父母聲嘶力竭的爭吵。那個年代,物質貧乏,知識缺失。日子只剩下艱難。彼此的溝通簡單粗暴。這是環境使然。
從小看著父母的無能為力長大,總感覺到生命的幾許悲愴。終于在磕磕碰碰中長大的我們,總希望能為父母做點什么。例如給他們衣食無憂的日子,例如讓他們溫馨甜蜜的相處。但是,父輩的相處模式已固化,雖然幾十年如一眨眼間,但改變,依然沒有出口。
于是,我們心心念念,想要幫助他們快樂,而自己無法快樂。我們的下意識里,不想自己成為父母那樣的男人或女人,不想再遇見父母那樣的男人或女人。而最終,我們還是活成了父母的樣子。
唯有堅決的將自己撇清來。感恩給予我們生命的父母,但,絕不參與他們的生活,也不讓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指手畫腳。我們要做自己,走自己的路。愛,是接納,不是改變。不管對誰都一樣。
只有活出了自己的樣子,才能引導別人,只做自己。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自然就無需他人牽掛。沒有牽絆的人生,才是最美麗的人生!
適時調整期望值
我們或多或少,對身邊的人都有著期望。
對老板,期望他能看到自己的能力,委以重任,回報豐厚的酬勞;對同事,期望他能信任自己,覺得自己有趣,能夠精誠合作;對愛人,期望他能英俊瀟灑,有能力有擔當;對孩子,期望他活潑可愛,聰明伶俐……
有這么多期望的我們,一不小心便會被期望淹沒,患得患失。其實,我們所面對的每一個人,都不由我們控制,我們都無法去寄予期望。如果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只會招來煩惱。
如果能及時悟透,期望只是自己單一的想法,別人并沒有義務這樣做。所以別人滿足或不滿足你的期望,都是情理之中,我們都能接納。日子便會好過很多。
最恰當的做法是:我希望你能這樣做,但如果你不能這樣做,我也沒關系。期望就意味著落空。而希望可以激勵我們朝自己的目標前進。就算沒有成功,我們還是可以生活在平安喜悅之中。
婚姻中的四大恐懼
一段美滿的婚姻關系,是每個成年人都努力追求著的。除了個別游戲人生的情場老司機,我們大多數人都渴望有一段穩定,甜蜜,溫暖的婚姻關系。
我們甚至因此而迷失自己,恐慌,不知如何是好。愛多了會廉價,不被珍惜。愛少了,會失去味道,遭人嫌棄。怎樣才能愛的瀟灑自如,又像毒藥一樣讓人感覺神魂顛倒不可或缺呢?
其實我們可以繞過神秘而繁雜的親密關系,深入探究自己的內心,挖掘出婚姻中的四大恐懼:不被尊重,被利用;被忽視被拋棄;被淹沒找不到自己;沉悶無味。
我們害怕被利用,這其實是一種舊傷。或多或少與往事有牽連。我們要學會對事不對人,要敢于清理傷口,告別過去,面對自己。要學會尊重自己,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害怕被拋棄源于自己的不自信。從剛開始的時候,就要找一個心性穩定,自己能駕馭的人。不要貪圖什么華美,要懂得量身裁衣。同時還要保持良好的溝通,不要冥頑不靈的去想什么應該。
我們對他人,要避免應該的思想。沒有誰應該要對你怎么樣。只有自己,應該要做好自己。不活在別人的想象或要求里。做真實的自己,才有屬于自己獨特的味道。隨著時光日新月異的改變,才能讓自己的味道歷久彌新,永遠不會乏味無趣。
心靈的修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看完這本書,至少懂得了:一切喜怒哀樂,都源于自己。也只有源于自己,才能理性的對待,和自己和平共處。不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不對他人過多的期望,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執念,接納他人的不同才是放過自己。
自己的目標前進。就算沒有成功,我們還是可以生活在平安喜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