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呀,在農村長大,就是一個鄉下丫頭。每天最熱衷的事就是趴在地上看螞蟻。
那個時候農村窮呀,物資匱乏對于我們來說根本沒有好壞之分。自已喜歡的東西,事情就是好的,反正大人忙于生計才懶得管我們。
那時我在家百般無聊時,就喜歡趴在地上看螞蟻。現在想來,趴在地上那有多臟呀。身上每天搞得臟兮兮的,估計那時小孩子都差不多,邋里邋遢沒人管束。
我一有空就趴在地上看螞蟻們搬食物,每次都是一只圓頭圓腦的小螞蟻,頂著兩個觸角,在墻角處來回走動。一會碰碰那個,一會碰碰這個,于是我就給那些找食物的螞蟻們取名“小不點。”
這些“小不點”一旦發現食物,它們就異常的興奮,先在食物旁邊來回走動一番,幾個來回走下來,也不休息。繼續圍著食物左右聞觸著,甚至還要爬到食物頂上觀察一番。現在想來,它會不會是在丈量食物的大小,估算一下需要多少只螞蟻過來搬運。呵呵,估計是我多想了,螞蟻們應該沒有這么聰明。
“小不點”經過仔仔細細地偵查,確定美味佳肴后,又馬不停蹄地向自已的巢穴奔去。這時它們前進的速度,遠遠比覓食時不知快上多少倍。在回去的途中,經常會遇到自已的同類。不,準確地說,是自已一個巢穴里的兄弟姐妹們。
它們用頭上的觸角簡簡單單觸碰了幾下,就這樣,那些半路上行走的螞蟻,好像受到了什么指示。剛剛還漫不經心的樣子,立馬像上了發條一樣,一個勁的往食物方向走去。
那個“小不點”依然馬不停蹄地繼續往巢穴里趕,看著它進入墻角處的一條縫隙里。沒過幾分鐘,一大群螞蟻,浩浩蕩蕩地從巢穴里面走了出來。
那第一個發現食物的“小不點”混在螞蟻群里,也不知道是哪一只了。它們準確而又迅速地趕到食物現場,立馬一只只分工明確的干起了活。有的鉆到食物下面,有的爬到食物后面,有的來到食物側面,抬得抬,拖得拖,推得推。看上去特別齊心合力。可你仔細觀察就不免發現有偷懶的,有少數螞蟻爬到食物頂上,干嗎,指揮嗎?不,肯定在偷懶了。
看著它們那么吃力的搬運食物,我于心不忍,出于好心,徒手抓起食物幫它們放在巢穴附近。這下可不得了,它們嚇得一哄而散,一個個急急忙忙從食物上爬下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原地團團轉。
每只螞蟻的觸角相互觸碰交流著,可能它們驚恐地在討論,這到底怎么回事,食物長腿了?這樣來回折騰了半天,它們終于安定了下來。這時,又出現一個“小不點”探頭探腦的來到食物旁邊,警惕著開始重新觸碰食物,確認安全后,再重新去招呼小伙伴們,繼續搬運食物。
食物好不容易搬到洞口,它們又招呼出很多螞蟻,一個個井然有序地把食物分解下來,搬運到洞里儲藏起來。
我還經常性搞惡作劇,比如在它們回家途中,散上點花露水。因為我在《十萬個為什么》看到,螞蟻是靠氣味辨別回家的路。于是想做個實驗,看看到底是不是和書中說的一樣。
果然,那些螞蟻剛開始還好好的,走到花露水的地方,不得了了,在那里急得團團轉。就像迷路的小孩一樣,不知道應該往哪個方向前進。基本上它們就只會在原地打轉,非要等到氣味散后,才會重新找到回去的路。
我每天就趴在地上看著這些螞蟻,看著它們忙忙碌碌的樣子,總會猜測在螞蟻的巢穴里又是怎樣的呢?
甚至有一次,我還真的挖到一個螞蟻穴,看到了它們地底下的另一個世界。(明天繼續,螞蟻們的真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