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勝義諦對凡夫而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境界。也就是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從未接近過的境界叫作勝義諦。現在,在我們六識所能觸及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背后,還有另外一個境界,這當然不是柏拉圖所講的理念世界。這如同當空中烏云密布時,一陣風將烏云吹散,就露出了烏云背后的藍天。同樣的,我們現在的所觸、所及就象烏云一樣,它遮蔽了一切真相,使人無法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現在我們就要尋找一種能夠象風一樣吹散這些“烏云”的有力手段。當這些“烏云”消失以后,我們就會發現另外一個境界。在這個境界里沒有任何物質、精神、運動等世間一切虛幻的風風雨雨、是是非非,而是一個空性、光明、和平的世界,就像一片深秋的藍天,萬里無云萬里晴。雖然它并不存在世界、非世界的概念,但是,可以假名為世界,這種境界叫作勝義諦,也就是萬物最究竟的本來面目。
慧能大師曾說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從這個角度說的。
誰能知道這種境界的存在呢?佛、菩薩和一些證悟了的凡夫隨時可以進入這種境界,他們知道。而普通的凡夫雖然不能直接感受和體會此境界,卻可以通過理論來證實這個世界的存在,所謂的理論即指中觀的邏輯。
2、世俗諦是我們最了解的,平時我們在二十四小時里所接觸的一切,也就是前五識所能感受到的,第六意識所能思維到的一切都屬于世俗諦。世俗諦中包括了因果、輪回、造業、行善、學佛、成就、墮落,還有物質、精神、時間、空間、運動等等,也包含了古往今來的哲學、科學、藝術等一切學科。
佛曾說過:“我不與世人爭論,但世人與我爭論。”所謂“我不與世人爭論”,就是佛從世俗諦角度講的。其中的“世人”,是指人眼、耳、鼻、舌、身識的觀點。依世俗諦而言,世人眼睛所看見的物體算不算是物質呢?可以這樣肯定。不僅如此,包括一切山河大地以及所思所感都是存在的,有輪回也有涅槃,有善也有惡。凡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識所能感覺到的,都是存在的。然而,世人眼、耳、鼻、舌、身所感覺到的,形形色色的一切,只不過是如幻如夢的虛幻世界,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識所創造出來的世界而已,但佛也臨時肯定它的如幻如夢似的存在。而那些被眼耳鼻舌身識所否定的,佛則肯定為不存在。所以,佛不與世人爭論。這叫作世俗諦。
神秀大師所說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但其境界尚未達至究竟。
前面佛所說的“但世人與我爭論”又是什么意思呢?這是佛從宣說勝義諦的角度而言的。世人為什么會與佛爭論呢?因為,佛所講的勝義諦境界已經超越了世人眼、耳、鼻、舌、身識的范圍,他們無法理解,所以會與佛爭論。
在每一個物質上,都存在世俗諦和勝義諦這兩個層面。比如說,一幢房子也存在這兩個層面。怎樣存在呢?若從眼、耳、鼻、舌的角度觀察,在世俗諦中確實存在一幢房子,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作用,這是從世俗諦角度講的。那么,房子勝義諦的一面是什么呢?我們要觀察,眼睛明明看見這里有一幢房子,但是它是否真實存在呢?其實,我們的眼睛只是看到這種現象,卻沒有能力辨別其真假。
比如某人患眼疾時,會將雪山看成黃色或藍色,這時他知道白色是真實的,黃色或藍色是虛幻的,這是他第六意識的分析結果,而意識分析所依靠的證據仍是源于與其相互觀待的眼識:許多年來,我看見雪山一直是白色的,現在突然變成黃色,由此可以推知,肯定是我眼睛生了病,而不是雪山發生了變化。他經過這樣的推理而認為雪山的顏色不是黃色,應該是白色。
可是,眼識和意識都無法超越其自身的境界。眼睛只能看到平時所能看到的東西,它不能超越此范圍;而意識的所有依據也來源于前五識,它也不能超越此范圍。所以,眼識和意識都局限在一個范圍里,永遠不能超越它,這個范圍就叫世俗諦。但是,我們通過學習中觀的理論,便可以知道這一幢房子的勝義諦層面。
勝義諦好比是雪山原有的白色,世俗諦好比是因患眼疾而引起的,將雪山看成黃色或藍色的錯覺。白色是實在,黃藍色是現象、是虛幻的。也可以說勝義諦像蘇醒時所見的景象,世俗諦就像夢中的景象。我們日日夜夜都在做夢,所謂的成功失敗也就是一場美夢和惡夢而已。夢中的一切景象,從蘇醒的角度而言是根本不存在的。夢里的所有苦樂美丑,都將跟夢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同樣的,當我們徹底地到達勝義諦的時候,在自己的境界中,世間的苦樂、善惡等等一切,都將不復存在,但卻能了知他人的苦樂,所以,就會永恒地度化眾生。
以上簡要地介紹了勝義諦和世俗諦的概念。
兩個世界如何取舍
世俗諦和勝義諦兩個世界是如何切換的呢?到底其中只有一個是真理,還是兩個都是真理呢?
對于世俗諦和勝義諦,凡夫是無法切換的,只能停留在世俗諦中,無法進入勝義諦,現在我們雖然知道有勝義諦的存在,卻沒有辦法親自證入。一地以上的菩薩則時而在世俗諦,時而在勝義諦,當他進入空性境界的時候,便處于勝義諦中,從此境界出來后,又處于世俗諦中。佛則永遠超越了世俗諦,始終在勝義諦當中,但是,佛知道世俗諦是什么樣子,佛知道眾生在世俗諦中干什么,以及度化眾生的方法等等。
由上可知,有三種人 :一種人一直都在世俗諦范圍內,另一種人一直都在勝義諦的境界內,還有一種人在勝義諦和世俗諦之間來來往往。始終處在世俗諦的就是我們凡夫;始終處在勝義諦的就是佛;往來于其間的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薩。
菩薩進入勝義諦時,證悟到空性,出此定后,又回到世俗諦,在這個世界里,有形形色色的物質和精神現象,于是,他再次感受到這一切,但他已能深深地體會到這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
現在,第一種人,也就是凡夫,他需要做什么呢?他需要超越世俗諦。超越以后他會發現,原來還有另外一個世界(勝義諦)存在。于是,他將此世界(世俗諦)與彼世界(勝義諦)相互比較,又發現它們之間的巨大差異。他由此可以明白,現在自己所處的世俗諦世界是虛幻的。在這樣如理修行后,現象世界就會逐漸消失,直至消失到無影無蹤之時,是否就什么都不存在了呢?不是。最后便會出現如來藏的光明。今天雖然是講中觀,不是大中觀,但是中觀最終也必須承認大中觀的如來藏。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