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尼羅河的贈禮
古埃及文明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多年前。與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開始建造城邦國家差不多相同的時間,在非洲北部尼羅河的中下游,古埃及人也開始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城邦制國家。
尼羅河位于非洲東北部,全長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由卡蓋拉河、白尼羅河、青尼羅河三條河流匯流而成。尼羅河自南向北奔流,經由下游平坦的三角洲流入地中海。
古埃及分布在尼羅河中下游兩岸的狹長地帶上,到尼羅河三角洲附近向地中海冠狀形展開。古埃及雖處歐、亞、非大陸的交匯地帶,但東部是阿拉伯沙漠,南部是山地,尼羅河穿越其中,瀑布跌宕,水流湍急,西部是難以穿越的撒哈拉大沙漠,北部是淺灘暗礁密布、航船不易停靠的地中海海岸,只有通過東北端的西奈半島與西亞來往較為方便。這種交通條件的封閉性也使古埃及在地理位置上具有相對的孤立性,在那時對阻隔大規模的外族遷徙和入侵、維持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和文化傳統的延續性都有重要作用。
在這塊土地上,非洲土著的柏柏爾人和來自阿拉伯半島的閃米特人逐漸融合成為這里構建最初文明的居民。古埃及人的體型特征非常鮮明,今天我們可以通過古埃及神廟和金字塔中雕刻和繪制的人物看到他們。
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是大自然饋贈給古埃及人的最好的禮物。古埃及絕大部分地區光線充足而干燥少雨。古埃及人將一年分為三季,分別為泛濫季、長出五谷季和收割季。每年的7月到10月為泛濫季,正是尼羅河上游非洲中部地區的季雨時節,充沛的雨水使尼羅河河水從上游挾帶著大量泥土和腐殖質穿越河谷奔向下游。尼羅河下游三角洲地帶河汊密布,河面寬闊,水流平緩,當洪水退后,在河道周邊留下了一層肥沃的淤泥。泛濫季后的四個月是長出五谷季,是作物播種和生長的季節。古埃及人在洪水退后的淤泥上播種,然后靜候收獲時節的到來。到了收割季,這是個干燥無雨的季節,人們從田野中收獲成熟的莊稼,而又無需擔心土地遭受水澇和鹽堿化的危害。
尼羅河不僅帶來了肥沃濕潤的土壤,而且還有密布的沼澤和濕地,水中有魚,空中有鳥,地上有獸,捕魚、捉鳥、狩獵也是古埃及人獲取食物的方式之一。
尼羅河的自然變化與農業生產的節奏是互相協調的,很少有水位低而引起的壞年景。當古埃及人掌握開挖水渠、興建水利設施的技術以后,他們營建起人工蓄水湖和渠壩,河水泛濫時蓄水,水退后灌溉,這迅速擴大了耕地面積,糧食產量大大提高,使這里成為了地中海沿岸的糧倉。良好的種植條件和豐富的食物來源,為古埃及人的精神創造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悠久燦爛的文明。古埃及人最初的國家是一片灌溉渠道交織的土地,這樣的小國家有若干十個。在這些小國家里,有一個以政府機關、王宮、神廟為中心的城市。城市一般都建在交通要道上,規模很小,人口也不多,是一個由城墻圍護起來的要塞。長期的征戰兼并,在尼羅河上游河谷地區和尼羅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區分別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個文明地區。在河谷中,懸崖峭壁舉目可見,之外就是沙漠,尼羅河三角洲則平坦無際。由于自然環境不同,上下埃及發展出不同的文化與信仰。因此,自古以來埃及人和鄰近民族都稱埃及為“兩地”,而尼羅河是兩地之間聯系的要道,也是維持埃及文明整體性的命脈。
尼羅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紐帶,把整個流域地區連接成一個穩定的、有機的整體。尼羅河平緩的河流使北上的航行極為容易,而盛行的北風、西北風又使返航毫不費力。因而,埃及人擁有對可靠的交通運輸極為寶貴的手段,它促進了整個流域地區的最終統一。
公元前3100年,傳說上埃及國王美尼斯統一了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在寬闊的尼羅河三角洲與狹窄的尼羅河河谷交聚處的孟斐斯定都,古埃及從此開始了王朝時期。
2.金字塔映襯下的文明
公元前三世紀,腓尼基的旅行家昂蒂帕克在他的游記中,將胡夫金字塔、空中花園、宙斯神像、阿爾忒彌斯神廟、摩索拉斯王陵墓、羅德島太陽神巨像和亞歷山大燈塔列為世界七大奇跡,這是他步履所及的世界里人類最偉大的工程。這七大奇跡,今天或已杳無蹤跡,或只剩殘垣斷壁,而唯有金字塔卻穿越歷史的風雨依然屹立,讓世人對歷史的往昔充滿了無限的遙想與好奇。
胡夫金字塔在今天埃及首都開羅市西南20千米處的吉薩城外,它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的陵墓。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建造的80余座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現在的高度為136.5米,塔的四個斜面正對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邊長230多米,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組成,這些巨石大小不一,最重的有160余噸,最輕的也在1噸以上,整個金字塔重6000多萬噸,即使在今天,這也依然是一項十分浩大的工程。
古埃及統一之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穩定的,這段時間經歷了從第一王朝到第六王朝共六個王朝,時間大約為公元前3188年到公元前2270年。古埃及歷史學家曼涅托將其稱為“古王國時期”。這是古埃及史上農業、手工業、商業、建筑業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第一個偉大時代。這期間,古埃及確立了以官僚體制為基礎的君主獨裁的專制統治,并且出現了金字塔。第六王朝以后,王權衰落,法老失去了對國家各地區的控制,國家開始分裂,史稱“第一中間時期”,這段歷史大約在公元前2270年到公元前2060年。第十一王朝時分裂的古埃及重新得到統一。從公元前2060年開始,古埃及進入第二個政治穩定期,史稱中王國時期。古埃及在十二王朝時遷都底比斯,即今天埃及的盧克索,青銅器開始進入古埃及人的生活,由于國家實力的提升,對外影響力也得到了擴展,與敘利亞、克里特地區的交往得到了擴大。公元前1785年前后十四王朝時,古埃及政權又開始瓦解,“第二中間時期”開始,此時期埃及第一次遭到外族的侵略,侵略者為駕車作戰的喜克索斯人。喜克索斯人占領了埃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從公元前1720年開始,建立了長達100多年的“太陽神不在的統治”。古埃及人在這期間學習了喜克索人的戰術和武器,十七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于公元前1570年將喜克索人逐出國境,重新統一了古埃及,開始了十八王朝,從公元前1570年到公元前1070年期間被稱為“新王國時期”。十八王朝時古埃及國力強盛,對外頻繁發動戰爭。十九王朝時古埃及與赫梯帝國發生了卡疊石戰役,經過16年之久的戰爭,最后以拉美西斯二世與赫梯王哈杜西勒簽訂和約告終。此時的古埃及已經成為了一個大帝國,極盛時的統治范圍北起敘利亞,南到尼羅河第六瀑布,橫跨北非和西亞。
古埃及到了二十王朝以后,內部矛盾不斷激化導致國力衰竭,從公元前1070年到公元前664年,這是跨越了五個王朝的“第三中間時期”,其間經歷了被利比亞人、努比亞人和亞述人的統治。自第二十六王朝起進入“古埃及后期”,最終在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國所侵占,古埃及文明獨立發展的時代從此結束。然而,古埃及的歷史還在繼續,波斯人在埃及建立了第二十七王朝和第三十一王朝,古埃及二十六王朝后裔在反抗中建立了短暫的第二十八、二十九和三十王朝。公元前332年,古埃及被亞歷山大大帝所統治,亞歷山大死后,其部將托勒密占據了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他也自稱為法老,但當時的埃及已經徹底是在外族人的統治下了。古羅馬崛起后,成為地中海的大國,埃及也被其占領。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進入埃及,古埃及原有的文明在此后被阿拉伯文明所取代而消失。
3.莎草紙所記錄的知識
紙莎草,一種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尼羅河下游三角洲的沼澤、淺水灣和溪流岸畔都可以看到它們。紙莎草有著長而直的莖稈,古埃及人就是用這種草莖稈內的纖維來制作紙張的。古埃及人還用植物細而硬的莖稈作為寫字的筆,同時還發明了用水混合黑煙灰及膠漿制成的墨水。
宗教是古埃及文明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根源,它把古埃及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各方面都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文明網絡。從政治法律到生活習俗,從文學、建筑、藝術到醫學、數學、天文,都蘊含著宗教的思想。
古埃及國家是由從原始公社轉變而來的農村公社組成的,每個公社開始都各有自己的圖騰,在形成統一國家之后,神并沒有完全統一起來,但形成了一些全國性的大神。處于人類文明初期的古埃及人把自己的生與死以及自然現象都交給神來掌握,甚至連改造自然的技術和理解的智慧也包括在內。許多法老把自己看成是神的化身,在神的昭示下掌管著國家。而神廟中的祭司則是在神的啟示下,掌握文字,并執行著文獻的記錄、保存和整理的職責。在羅馬人統治埃及之后,由于限制了神廟的特權,祭司階層慢慢消亡了,這也是人們后來不得不靠破譯古埃及文字來重新認識古埃及文化的原因。
古埃及文字形體的演變經歷了象形文字、祭祀體文字、世俗體文字和科普特文字四個階段。大約在公元前3500到前3000年,古埃及人發明了由圖畫發展而來的象形文字,這種文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書寫文字之一,多刻在古埃及人的墓穴、紀念碑、廟宇墻壁的石塊上,所以也被稱為“圣書體”。這是我們所知道的最早構成體系的古埃及文字材料。為實用和方便起見,祭司們又將象形文字的符號外形加以簡化,創造出了祭祀體文字。隨著文字應用場合的多樣化,古埃及人又創造出祭祀體文字的草寫形式,被稱為世俗體文字。公元前30年,羅馬人占領埃及,取代了托勒密王朝的統治地位,他們為古埃及人帶來了一種新的文字,這是由24個希臘字母和7個補充字母構成的世俗體文字,這就是科普特文字。公元642年,阿拉伯人進入埃及后,科普特語被阿拉伯語取代。
宗教情結支配著古埃及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古埃及人十分崇信“來世說”。日出日落,月圓月缺,尼羅河水的定期泛濫,還有年復一年的季節輪替,這些都使他們認為不僅自然是循環往復的,而且人的生命也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生死輪替,靈魂常在。在這種信念的支配下,古埃及人希望用木乃伊使死者的亡靈得到依附,同時,精心營建陵墓以使逝者得以繼續塵世的生活。
古埃及人為一代代的法老建造起了一座座宏偉壯觀的金字塔,他們的建筑藝術也在巍峨宏大的神廟、宮殿以及精致整潔的市政設施和民居等方面得到了體現。
古埃及人的智慧不僅在建筑藝術得到表現,他們還創作了豐富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包括了后來幾乎所有的文學樣式,從想象力豐富的神話傳說、炫耀武德的傳記文學、規范行為的教諭文學,到意境優美的散文故事,還有虔誠純真的詩歌,因而古埃及也被譽為世界文學的發祥地。雖然這些作品多出自祭司或書吏之手,但卻是整個古埃及時代人們精神生活的生動反映。
制作木乃伊反映了古埃及人對人體結構的認識水平,這也對古埃及人積累人體解剖知識很有幫助。古埃及人配制藥物的技術在當時聞名于世,他們已經有了醫學分科的認識,甚至還可以用外科手術來治療一些疾病。這些都已經遠遠超越了原始宗教對于人類健康的認知水平,對現代醫學的起源和發展影響重大。
對神的信仰,使古埃及人重視天文現象,神廟中的祭司忠實地記錄著觀察到的天文事件,他們不僅給星體命名,而且還將它們分成不同的星座,根據星相的觀察,制定出自己的歷法。他們還利用日晷和水鐘來測定白晝和黑夜的時刻,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時間體系。
雖然古埃及人認為他們的創造都是神的啟示的結果,但從出土的紙草書文獻卻表明,古埃及人的知識卻是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尤其是神廟中的祭司們在保存和發展這些知識方面作用巨大。如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紙草書和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埃伯斯紙草書卷載有醫學知識內容,在公元前1600年前一個名叫阿摩斯的祭司寫的一份紙草書卷中轉錄了此前人們積累起來的幾何和算術知識。
古埃及人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他們那個時代最為偉大的文明體系,它的光芒照亮了地中海沿岸的很多地區,并點燃了古希臘的文明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