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格律概論【中】
? ? 五、格律詩韻書問題
? ? 《文心雕龍》指出"三言興于虞時,《元首》之詩是也。"茲見于傳世至今最早的典籍《尚書》。至春秋成書的《詩經》,表明了人們用韻寫詩,經了長時間的歷練,稱其為"韻文"。
? 逮至三國魏(220-265)李登編《聲類》,系按聲樂五音階"宮商角徵羽"分類。至西晉(265-316)末,呂靜仿照《聲類》撰《韻集》。二書皆佚,后魏江式《上古今文字源流表》述及。
? 此后,韻書的成熟,經歷了長時的曲折。 時至今日,韻書總分為"入聲語系韻書"與"非入聲語系韻書"兩大類。
? (一)入聲語系韻書
? 1.《平水詩韻》(平水韻)
? 南朝齊(479—502),在轉讀"佛經"過程中,平上去入四聲的厘定,韻書編著鵲起。重要的有: 沈約《四聲》,中書郎周顒(彥倫)編《四聲切韻》"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皆失傳。
? 至隋代(581—618),陸法言編著《切韻》,是韻書史上的劃時代產物。從此,詩壇上"平上去入"四聲語系沿用至今。《切韻》分193個韻目,其中平聲卷54韻目,上聲卷51韻目,去聲卷56韻目,入聲卷32韻目。現僅存《切韻·序》(公元601),主體遺失。
? 盛唐(618—907)孫愐將《切韻》增訂為《唐韻》,總195韻目,其中平聲上卷26韻目,平聲下卷28韻目,上聲卷52韻目,去聲卷57韻目,入聲卷32韻目。只有殘本傳世。
? 北宋(960-1127)陳彭年等奉皇帝命(1007—1008),增《切韻》為《廣韻》206韻目; 同時,戚綸等奉皇帝命,簡化《切韻》為《韻略》(1007); 丁度(1037)又刊修《廣韻》為《集韻》206韻目; 修訂《韻略》,改稱《禮部韻略》(科舉用)。
? 金代(1115—1234),韓道昭撰《五音集韻》,并206韻為160目。而山西平水書籍王文郁編《平水新刊禮部韻略》(1229)106韻,其中平聲上卷15目,平聲下卷15目,上聲卷29目,去聲卷30目,入聲卷17目。當是合并北宋丁度《禮部韻略》之韻目的產物。南宋劉淵《壬子新刊禮部韻略》(1252),107目。元代(1206—1368)陰時夫《韻府群玉》復106目。明代(1368—1644)沿用之。清代(1644—1911)張玉書奉康熙帝命,編《佩文韻府》(1711),以及簡編不收詞語的《佩文詩韻》106目。這就是106韻目的《平水韻》的歷程!
? 要讀懂古代格律詩的格律,首先要讀懂《平水詩韻》(平水韻)。這需要購買韻書,或網上搜索。
? 2.《詞林正韻》
? 傳說《菩薩蠻·平林漠漠》《憶秦娥·蕭聲咽》系〔盛唐〕李白所作,為"詞之祖"。但無確鑿證據。
? 唐玄宗天寶年間韋應物(737-792)作《調笑令·胡馬》卻有著作在。另,準確知道,中唐白居易(772-846)作《憶江南》二首,也有著作為證。但韋早白半個世紀!? 晚唐溫庭筠、韋莊等創制了大量短調律詞。經五代十國到宋代,律詞繁盛,延續其后至而今。
? 據考證,中晚唐至五代乃至宋初,填詞用"詩韻"。北宋晚年牛敦儒擬定《應制詞韻十六條》(韻),被視為"詞韻書"的初始。至明代,胡文煥編《會文堂詞韻》,成為為首部詞韻專書。
? 律詞韻書的編撰高潮在清代,著名的有李漁《笠翁詞韻》、沈謙《詞韻略》,仲恒《詞韻》,戈載《詞林正韻》,皆屬歸并"詩韻"〔韻目〕為"詞韻"〔韻部〕之作,其中戈載《詞林正韻》應用廣泛。《詞林正韻》總分19韻部,其中入聲韻5部,其他14部各分"平上去"韻目。系由《平水韻》相同及相近的韻目歸并而成。詞韻中,仍保留詩韻目名。例,第一部,含〔一東〕〔二冬〕兩個平聲韻目; 第二部,含〔三江〕〔七陽〕兩個平聲韻目; 第三部,含〔四支〕〔五微〕〔八齊〕〔十灰〕四個平聲韻目;第四部,含〔六魚〕〔七虞〕兩個平聲韻目;第五部,含〔九佳〕〔十灰〕兩個平聲韻目。就是說,詞韻部包含詩韻目。故,"詞韻"較"詩韻"寬(可選韻字多)。
? 同樣,要讀懂古代"格律詞",須讀懂《詞林正韻》。須有"韻書"在手,或網上搜索。
? (二)非入聲語系韻書
? 1.《中原音韻》
? 元代,黃河流域雜劇興起,其唱詞,通俗流暢。由于唱腔拖長,急促的入聲字聲被拖長了。于是,周德清以詩韻及口語為基礎,參照關漢卿、馬致遠等戲劇家的戲曲,編撰了《中原音韻》(1324-1333),首次將平聲二分為"陰平、陽平",沿用"上聲、去 聲",將"入聲字分附四聲"(陰陽上去)之后。總分19韻部,每韻部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即"平分陰陽,入派三聲"(平上去)。但,將入聲字分附于相應韻部之后。而南曲依然用的是入聲語系。
? 之后,一說清代山東賈鳧西將周德清《中原音韻》19韻部的某些相近韻部合并,成為13個韻部,稱"十三轍”。后經蒲松齡訂正,用于戲劇界;? 再其后也有人將其用于詩詞曲。于是"十三轍"成了時至今日的最簡韻!
? 2.《中華新韻》
? 1957年11月1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通過,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的《漢語拼音方案》,取消了入聲! 全國實施。格律詩壇上便產生了格律詩用"舊韻"(入聲語系),還是用"新韻"(非入聲系)的爭議! 但,無疑,無論如何,不懂"舊韻",是無法弄清,當然也讀不懂古代優秀的格律詩之格律,因此也就無法研究總結格律詩格律的基礎理論,以便指導"格律詩創作"。
? 1965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的《詩韻新編》,分18個韻部,按序為: 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兒,七齊,八微,九開,十模,十一魚,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東。1978年7月做了修訂。此系非入聲語系韻書。
? 1979年6月秦似編輯出版了《現代詩韻》,分13個韻部,按序為: 花部,歌部-波部,些部,姑部,衣部-居部,開部,飛部,高部,收部,山部-天部,根部,方部,東部-聲部。沿用"十三轍"。將入聲字用"花點"標出。此頗具科學性。
? ? 2005年5月,中華詩詞學會頒布《中華新韻簡表》,分14韻部,將烏韻與迂韻分開。將入聲字分附相應韻部之后。
? 現將"十八韻""十三轍""拼音韻母"關系用下表顯示。
? ? ? ? ? ? 飲水? 2018.6.21? ?
【附錄】 漢語拼音韻母表
【附錄】
現代陰平陽平中入聲字拼音分部
【附證】
《平水韻》出于何人之手? 是南宋劉淵,還是大金國王文郁? 歷來有爭議。飲水曾于2012年6月24日發文《談韻書沿革》論為王文郁。
? 論曰:"古時有兩個平水,一在山西臨汾西南汾水支流平水溪畔平陽鎮; 一在浙江紹興東南平水溪畔的平水集。前者屬大金國,金元時稱平陽刻書為平水版; 后者屬南宋領域。"按傳統,南宋代表中國一個發展時期,故后人將106韻目的《平水韻》歸功于南宋劉淵了!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心錄》說: 金人平水書籍王文郁編《平水韻略》,有許師古作序(1229)。這比劉淵至少早23年,且劉淵是107韻而非106目。不過王文郁也是”精加校讎,貴于舊本遠矣。”這 "舊本"來源也還存疑。
? ? ? ? ? ? ? ? ? 飲水 2018.6.21?
【作者簡介】本名王思源,字飲水,號索思,又號索思云客、飲水先生、京畿居士。出道地球科學、資源科學,兼文學藝術,以及美學類。中晚年,是將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關聯思考,綜合研究,抽取規律,并不斷創作作品的人。其座右銘是: "探索與持恒"! 自作格言: "這人間,無創造,便無文化。不斷創造,便有文化發展。于是,創造人便在創造中獲得永生。“"(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