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孩子不聽話,常與父母的意愿相左,任性,使性子,無理取鬧是常有的事!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呢?我們通常已經(jīng)習(xí)慣了呵斥、責(zé)備、不理睬、甚至打罵…結(jié)果就是雙方不歡而散,孩子哭鬧,大人生氣。如果大人心軟,拗不過孩子,僵持很久,最終還是倒向孩子這邊。進(jìn)一步助長了孩子不良習(xí)性!曾經(jīng)見到一個母親送孩子入幼兒園,不知什么事情,孩子在地上打滾哭鬧,還是個女孩子。一旁的母親又氣又惱又尷尬,不知如何是好!顯然是個平時就被嬌慣壞了的孩子。我想,若非在幼兒園大庭廣眾之下,恐怕這個孩子少不了一頓皮肉之苦了
其實,這種情況,無非就是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最重要的就是和孩子溝通好!孩子雖然小,但也絕非不可溝通,不可商量,只要我們多了解孩子的需求,掌握一些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再多點耐心,不要說兩句話不聽就開始發(fā)火。
家長們不妨嘗試把孩子當(dāng)作一個需要溝通的理解的客戶。換方式和他說話,也許會收到好的效果。筆者舉一個自己的例子來說。有一次,我要去超市買餃皮回來包餃子吃。我兩歲十個月的孩子非得跟著去,但是媽媽說她得洗澡,不能去。而且跟她講了很多道理,說爸爸一會就回來的。爸爸去買,你在家洗澡,等爸爸回來,你剛好洗完澡,就可以一起包餃子了。如果你要一起去,那么我們開始包餃子,你卻要洗澡,就不能一起包餃子了——拿她喜歡的包餃子誘惑她——但是,無論怎么說,孩子就是不聽,只有一句話,要一起去!我知道僵持下去,可能只能要么孩子哭鬧,要么我退讓,帶她去!
于是,我換一種方式和孩子溝通。我說,要不然這樣吧,你來安排任務(wù)給爸爸和媽媽,你看怎么樣才能更好呢?我想,你可以跟爸爸說,爸爸你去買餃子皮,我媽媽你幫我洗澡,我在家里洗澡,爸爸你要快點哦,我洗完澡的時候你一定要回來,我要包餃子。我的話,立刻就引起了孩子做游戲一樣的興趣。但還是不動,我又說:快點吧,快點安排任務(wù)給我吧!于是同時,我又進(jìn)一步鼓勵和表揚她,說:你又聰明又乖,一定會做出很好的安排的。我相信你!就這樣,在我的鼓勵和引導(dǎo)支持下,讓她當(dāng)了主人,終于欣然說出了她的安排。和我的期望是一樣的。你看,事情看起來很簡單,我并非用了什么特別的方法。我只是——換了一種和孩子說話的方式,用了一用換位,用了她能接受的方式,抓住了孩子的興趣和特點(喜歡被肯定被表揚),同時用好了和孩子溝通需要的耐心。
順便說一下,等我買好餃子皮回來,孩子還意由未盡地問我:餃子皮買回來了?似乎是在問我:我交待的任務(wù)完成了?而那時她還在愉快的洗澡!
和孩子溝通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智慧。但是了解孩子的需求,知道孩子的特點一定是必須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