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去車站路上,跟出租車司機聊起來,司機是個女司機,從臉上表情看起來心情不好。問起情況,司機說被兒子氣的,兒子畢業后工作不聽自己的,找女朋友也不聽自己的,過一個年沒有一件順心事。
我說孩子都這么大了,為何還要聽你的?司機師傅顯然沒有聽進去,她說原來不這樣的,畢業后托人給兒子找一個國家單位,孩子就是不愿意去,現在自己找的工作那么點錢還沒有社保,真不知道孩子怎么想的。
顯然,師傅把“聽話”的孩子當成“好”孩子的標準了。
這讓我想到了我們做產品的時候,梳理的需求和產品的關系,我們說變和不變,就是指不變的是需求,變化的是滿足需求的標準。我想每個父母都期待自己孩子“好”的需求是不變的,但顯然滿足“好”的標準在變化,孩子和家長眼中的“好”是不同的。
司機師傅說的話也讓我想到了自己家鄉的傳統,我們上學畢業后家庭厲害的家庭孩子基本都是聽從父母的j建議去當地的做公務員了。而那些沒有著落的才背井離鄉飄走了,來到了不同的城市打拼。
司機師傅的孩子顯然不想被安排,而是想聽從自己的想法做自己認同的事情,這甚至跟金錢的多少無關,更是來自個人對自己的“正確”定義。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并不是個例,我在北京這些年碰到過很多北京本地的朋友都是這樣的感受。
從地域和關系角度看,北京本地的朋友有更多機會去所謂的“鐵飯碗”機構工作,但從生存環境來看,從小并未受到過太多物品匱乏的經歷,對這樣的“鐵飯碗”并不期待:
他們需要的不是持續賺錢的崗位,更是自我價值展現的機會。
我們說生存環境決定思維模式,經歷過互聯網爆發和創新概念層出不窮的環境,每個人年輕人都希望可以成就獨特的自己,而不是被安排,為了一份工作而被安排的自己。
這就是老需求和新標準的矛盾,矛盾在于標準的變化,對于經歷過物質匱乏的父母一代認為能夠有一個穩定持續收入的工作就是“好營生”,但對于經歷不同的孩子來說,自己能夠做出更大的不同才是“有意思”的人生。
面對變化,很是感慨。自己也為人父,看看自己孩子正在長大,看看身邊的父母每天忙碌的為孩子輔導報名各種功課的時候,我們卻很少思考,自己孩子長大的時候,他們對于“好”的定義又是如何?
這是不是就是他們要的“正確”人生,我們何嘗不是在定義孩子的生存環境呢。
有一點需要警醒的是:作為個體我一定能按照我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我眼中的正確就是孩子自己定義的事情,孩子學會定義”正確“,對于是什么已然不重要。
當我們總在談消費升級的時候,其實作為父母的更應該思考的是認知升級,去嘗試跟孩子在一個頻道上來溝通,畢竟彼此目的是一樣的,讓彼此能夠更快樂更健康的生存下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徑,沒必要把自己的路徑強制的賦予別人。
孩子和父母本沒有沖突,沖突的是知識結構,是對“正確”的定義沖突。這跟我們做產品一樣,我們總說產品沒有需求,在更大的視角來看,如果方向對了,產品沒有人選擇,本質上是我們的產品沒有touch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正確”標準,產品這樣,孩子培養亦是如此,以此自勉,不要做一個“糊涂”父母。
今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