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今晚十點左右到家”,王濟坐在南下歸家的列車上,在電話這頭跟老媽匯報著。
“晚上回來想吃什么,我準備準備”,電話里傳來老媽高興的聲音,頓了一下,又說道,“一會我去趕集,買支鹵鴨……”
“別麻煩了,做一碗酸菜面條就行”,王濟低聲接過老媽的話,又想了想說,“坐火車時間太長,胃不太舒服,我要喝酸菜面條湯!”
曾經有人問過王濟:“這些年,你吃過的最好吃、最難忘的是什么?”
每當王濟想到這個問題,就會想到很多吃的,有小時候媽媽常做的酸菜面條,有少年時自己第一次做的西紅柿雞蛋鹵面,還有長大后女朋友做的韭菜雞蛋餡的水餃……
王濟覺得這些都特別好吃。但是其中最難忘的,就是媽媽做的酸菜面條。
王濟出身于豫南區域的一個農村,村子里家家戶戶的食物都比較單一,村里人最經常吃的就是酸菜。
每到收獲季節,村里人收完白菜,油菜,萵苣菜之后,就會選擇棵大、心滿、成實、無病害、無腐爛的葉片;經過熱水煮燙至表皮發蔫之后,就拿出來擠干,再把他們一顆一顆地壓入事先清洗好的大缸內,壓緊,壓實,直到把大缸填滿;接著選擇用一塊石頭洗凈后壓在大缸的正中間,防止它們隨著水漂浮起來;經過煮燙裝入大缸內壓實的白菜,過2—3天之后自然變蔫下沉,這時缸內裝上干凈的涼水,將缸裝滿為止;5天之后,將事先準備好的酸菜漿加到缸內,把缸放在廚房的陰涼處,大約半個月之后,它們就變成了美味的酸菜,可以食用。
幼年時期的王濟,最喜歡粘著媽媽,經常做媽媽身后的“小尾巴”,跟著媽媽在菜地里拔菜,在井邊洗菜,在灶臺燒火……
那時候的王濟,認為媽媽的廚藝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家人的晚飯,最經常出現的就是酸菜面條。
媽媽會給酸菜加上油、鹽、醬、醋,調成美味的涼菜,就著一大鍋清水面條;或者是在面條煮到七分熟的時候,放入調好的酸菜,做成酸菜湯面,然后放在院子里的青石板上,一家人幸福地圍在一起,吃著晚飯,一邊聊著街坊鄰里之間的瑣事,一邊展望著未來的好收成。
晚飯之后,王濟總會纏著媽媽,要聽睡前童話故事,而媽媽也總能講出新奇的故事,他感覺當年媽媽講的故事是最好聽的。
也許,對于每一個孩子來說,媽媽講的故事,就是世界上最動人的樂章。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每個人的一生中,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與磨難。
在王濟讀初中一年級的時候,爸爸因病離開了人世。
那時候家里本來就不太富裕,再加上這一年多的治療,不僅僅花光了家里的積蓄,更是讓家里負擔了很多債務,原本很幸福的家庭,就因為疾病,變成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家里的重擔,一下子壓到了媽媽的肩上。媽媽不僅得照顧正在讀書的王濟,還得照顧年邁多病的爺爺。
從那時候起,王濟就很少吃到媽媽做的酸菜面條了。
家里的農活太多,就算有幾個舅舅幫忙,但是媽媽沒有時間再做酸菜了;再加上王濟住校,只有周末才回家,平時家里人太少,所以媽媽就更沒有心思去準備酸菜。
王濟在家里,有很多次,看到媽媽一個人做著繁重的家務,心里總有一些憤恨,他憤恨自己年紀太小,個子太小,力量太小,不能幫助媽媽。
那時候的他,非常想幫家里分擔繁重的家務,但是望子成龍的媽媽,總會催促著他去學習,去看書。于是他總會抓緊完成作業之后,就給媽媽打下手,幫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雖然那些年,王濟很少吃到酸菜面條,但是他還算爭氣。在初三的最后半年,他用盡了自己的全力,從班級的四十多名,上升到中考時的全校第7名,考上了全縣最好的高中。
高中一年級時,媽媽給王濟找了一個養父。這些年來,王濟又逐漸多了一個小妹妹,一個小弟弟。
家里的人氣,漸漸地旺了起來,媽媽臉上的笑容也逐漸多了起來。
后來有一次,王濟周末回家,看到媽媽翻出以前做酸菜用的大缸,于是他就幫著媽媽挖菜,摘菜,燒水……
那次,王濟幫著媽媽把煮好的酸菜壓到大缸里,看著身邊剛會走路的小妹妹,他感覺,媽媽的生命又重新活過來了。他又可以吃到媽媽做的酸菜面條了。
這些年,王濟讀完高中,到外地讀大學,然后在外地工作。雖然他吃到了很多所謂的美味,但是他永遠忘不了酸菜面條的味道,那里裝著媽媽沉甸甸的愛。
晚上十點整,王濟拎著手里的行李箱,走在村前的小道上,周圍一片漆黑。
獨自身處這片黑暗的、未知的世界里,王濟一點都不害怕,他的內心充滿了期待。因為他的前方,是世界上最愛的媽媽,和世界上最好吃的酸菜面條。
《美食和談談情說說愛專題聯合征文》活動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