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優則仕。
? ? ? ? 按照我的理解,儒家的學,首先是指學會做人。但是這個“學會做人”的意思,并不是我們現在通俗理解的那個“八面玲瓏”(用粵語來說就是“醒目”)的意思。儒家所說的“學會做人”,是指讓自己成為一個性情完善之人。
? ? ? ?怎么才算一個性情完善之人呢?我不能下定論,因為每一個人的性情都不一樣,但按照儒家的教育理念,即“長善救失”:發掘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之惡。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我更愿意談怎么成為一個性情完善之人。
? ? ? ?這就到了學的第二層意思:學詩、學禮。孔子曾教育其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為什么是學詩和學禮呢?或許只有你真正接觸、學習“詩”和“禮”才能理解下面的話。
? ? ? ?“詩言志”,這是古人對詩之本質所持的認識。即通過學詩,人能夠表達其志趣和抒發其情感。如李太白“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秋”的志向、王右丞“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歡欣、杜工部“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悲憫、李義山“白門寥落意多違”的感傷、蘇東坡“恰似飛鴻踏雪泥”的曠達、岳武穆“靖康恥猶未雪”的悲憤、陳恭尹“畏向蒼苔讀舊碑”的哀苦,凡此種種“喜怒哀樂”之情,憋著不宣泄出來那是扭曲人性,而宣泄出來的方式又多種多樣,但是像大發脾氣遷怒他人或如呼天搶地等傷人傷己的方式可行嗎?倘若你像我一樣,學詩、寫詩,就會驚喜地發現,詩原來還可以這樣。
? ? ? ?以前有個段子說不讀書與讀書的區別,前者看到美景的時候是“哇,好美啊!好漂亮啊!”,后者則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只是表面上的區別,何況一個人只要多背點名句也可以做到。讀書,是要和自己的性情和人生結合起來,并不是讓你有賣弄學識的資本。同理而言,學詩,是為了涵養性情和升華生命,并不是為了顯示文采。當你通過詩自然地抒發胸臆,即便抒發時感情如何激烈都沒問題,因為詩總能讓你最后達到“和”的狀態,即感情能夠“發而中節”,這也就是“中庸”。
? ? ? ?對于學詩,我有親身的體悟,也如實地表法自己的看法。至于禮,我仍在學習中,只有模糊的認識,“君子于其不知闕如也”,對自己不懂的,我不會也不能信口開河。
回到“仕宦”的主題。
? ? ? ? 兩周前我終于正式分配到任職的地方,c師兄馬上就給我寄送一本書:《顏氏家訓》。師兄是看完了才給我推薦的,他讓我精讀完,要多有會心,先把作者的生平大致了解一下,把他的出處、經歷、生卒,都默會心中。他對此書的評價是“蒼茫歲月,這本書會給你很多營養。”他還叮囑我說:“讀書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不在多,不在別人怎么稱贊你,一定是自己心里有得,那些書真正在溫潤你的生命,才算是真正讀進去了。從根本上說,就是你要守得住所知道的道理。若是守不住,即使讀上一籮筐的書,也沒用。”
? ? ? ?當我看到卷一作者所記錄的一件事,我才恍然大悟,為什么師兄給我推薦這本書。原文是這樣的: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 “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
? ? ? ?作者身居亂世,不得已而出仕,為得就是一口正氣,不愿讓“閹然媚于世者”之人為卿相。在我還是個大學生時,我和許多人一樣憤世嫉俗,甚至有效仿陶淵明之念,但是迫于家庭壓力,畢業后我進入體制內,如今已經有一年多了。在這段時間內,我內心絕大多數時候是痛苦的,因為我認為在違背自己的意愿,常常面對、接觸甚至參與一些我過去所厭惡的事情,于是我時常寫詩宣泄,師兄也看在眼里了。
? ? ? ?當我看到顏之推“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這一句話,我才明白師兄的深意,我才明白自己投身這份工作的意義。這就好像大學時同年級的一男生所說:“我的目標是考公務員,多我一個人,就少有一個貪官。”雖然他現在當老師了,但這句話我記憶尤深。
畢業前,師兄送了我一句話:“永遠不要成為自己當初所鄙視的那種人。”
這大概就是孔子所說的:“吾道一以貫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11月5日于龍仙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