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孩子,經常會主動被動地接收到一些育兒知識和教育理念?;ヂ摼W精神就是這樣無孔不入影響著所有領域,每個人都有話語權,專家漸漸多了,漸漸不值錢,本來是好事。唯一擔心的是很多家長不辨真偽正繆,孩子常常成為各種理念的實驗品??墒沁@種不可逆的實驗,萬一失敗,在實驗品心上留下來的傷疤甚至破損,誰來買單?
每每想到這里,就覺得脊背發涼??膳?。
生了孩子之后,開始覺得人類的生命力是值得頂禮膜拜的東西。我早已忘卻自己的童年,有機會目睹另一個生命攜帶洪荒之力在世界里跌跌撞撞,無畏地按照自己的形狀重塑河道,對抗所有既定的規則,甚至不斷嘗試創造自己的規則,我總是覺得新奇又敬畏。才懂得那句話:你沒有創造一個生命,你只是把一個生命帶到了這個世界。
他落了地就像種子破了土,誰也沒辦法抑制那種見風長見水長見太陽長的姿態,而且我不知道他終將長成什么種類的植物。
這才是最大的問題。雖然有無數的教育理念可供學習和參考,就算那些理念是通過數百乃至逾千的樣本提煉而來,可對于生命個體,誰都不能保證其可復制性。
是啊,我吃過了一千個巧克力,都是甜的,誰知道第一千零一個會不會是苦的呢?懷著對甜味的期待,驟嘗苦味,會不會暴怒?有人告訴你,我們種了一千棵樹,都需要大量光照,于是你就追著太陽跑——曝曬了三百六十五天之后發現,媽!的!我這棵是體內沒有葉綠素的水晶蘭啊!
就這樣。更不要提很多知識是遠離日常生活場景的,很多理念是互相矛盾的。一個沒有強大獨立內心的父母,會極度困惑乃至抓狂。(不過話又說回來,連自家植物體內有沒有葉綠素都沒搞清楚就敢拉去暴曬的家長也是值得拉入“父母是禍害”小組的)
從很早以前,我對所有教育專家的甄別標準就倆:第一,他講完了自己的理念,是否補充一句“不適用于所有孩子“,或者他闡述理念的過程里,是不是流露出”這一點這兩點必須因人而異“的意思。第二,這理念和人性是不是打架?
什么是人性啊,貪嗔癡慢疑,佛門要戒的,恰是人性與生俱來的。孩子天生心地光明,這是不假,可是他擁有的弱點,幾乎是人性里所有弱點的總和。一個在社會中自然生長的人類,他害怕孤獨,向往溫暖和陪伴,討厭被駁斥,覺得任何提醒和指摘都是針對,動輒暴怒;想吃好吃的不健康的食物,希望擁有全世界的玩具,沉溺于動畫片和游戲里面,不能接受有人比自己更高更快更強。
聽起來是不是和你很像?
每個人的心里都住著一個小孩。我們都為失敗而痛苦,拖延癥發作起來的時候天塌下來都不管,連續煲劇超過二十四個小時不眠不休,一邊喊著減肥一邊狂吃零食,追求溫暖的幻象不惜飛蛾撲火,喜歡好看的人,愛聽贊美,恨不得擁有全世界所有的超能力。
我們慢慢學會了隱藏自己,變成一個行為端正舉止文明的成年人??尚睦锬莻€孩子一直都在。當你成了一個父母,你厭惡地看著心里那個時不時還是會張牙舞爪的孩子,同時驚恐地發現你自己的孩子竟然也是這樣張牙舞爪,而且張牙舞爪得如此理直氣壯,你憤怒了,甚至有那么一點妒忌和羞恥泥沙俱下的百味雜陳。你不能接受你的孩子是一個這樣的人,其實是在否定你自己心里那個孩子。你心里的孩子,帶著未被滿足的欲望,和未被接納的痛苦,惡狠狠地傷害著竟膽敢理直氣壯提出這些欲望的另一個孩子。
但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縮小版,他只不過是一個最真實的人。
如果沒有找到舒緩自己的渠道,先處理好和心底那個幼小自己的關系,就談不上教育另一個孩子。
到這里,我們才能逐漸剝離出教育的本質:你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長。因為你們要面對的,其實是同樣的困境。一個真實的人,在面對叢林社會通行的規則時,該如何尋找獨立和從眾的平衡點,尋找到接納自己和完全服從自己的微妙區別?
因為每一個“自己”都是不同的,這個過程,也因此呈現完全不同的屬性。無論如何,成長都是痛苦的,不管是對于孩子,還是對于成人。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聽了蔡偉忠博士的教育講座后整理的筆記。里面有一句話很打動我。
他說:“孩子愛你,那是天生的。你得讓孩子喜歡你?!?/p>
愛是血緣的聯結,是弱小生命從誕生之初覓得靠山的依戀。喜歡則不然,不接納,就沒法喜歡。
如果你都不喜歡自己,怎么讓孩子喜歡你呢?如果你都不能接受自己心里那個小小的哭泣的孩子,怎么讓孩子接受你,以及,怎么教導他接受他自己呢?
這條路好漫長。愿我們都有勇氣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