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逍遙
12.巧取冀州
孫堅打定算盤,私藏玉璽,詐病回長沙。可是這個世上從沒有不透風的墻,早有人給袁紹報信,孫堅得了傳國玉璽。
袁紹認為玉璽乃朝廷之寶,應該交公。
在袁紹面前,孫堅當然咬緊牙關,任憑袁紹逼問,打死不說玉璽之事。
最終,袁孫雙方在劍拔弩張之下不歡而散,孫堅拔寨離開洛陽。
袁紹心想,我治不了你,但是我會找人幫忙。
找誰?找一個能在半路截住孫堅的人。
從洛陽到江東,有一個地方是必經(jīng)之路。
荊州。
孫堅必須經(jīng)過荊州地界,才能回長沙。
袁紹休書一封,請荊州刺史劉表半路截住孫堅,搶回玉璽。
此時,劉表正沐浴在襄陽城柔和的風中,半倚在厚實的城墻上,俯望著浩渺的漢水,想象著劉氏祖宗的光輝。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今山東微山),漢室宗親,喜歡結交名士,伙同七個好朋友,號稱“江夏八俊”。哪七個人:汝南陳翔、同郡范滂、魯國孔昱、渤海范康、山陽檀敷、同郡張儉、南陽岑咥。
劉表領荊州刺史,掌管荊州地區(qū),駐地在襄陽。后期,劉備領荊州牧,向東吳借荊州后,治所移至江陵,即現(xiàn)在荊州,也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荊州。
且說劉表看了袁紹的信,心中頓生正義,非常鄙視孫堅,我老劉家的傳國玉璽,你孫堅何德何能據(jù)為己有?
當即帶蒯(kuǎi)良、蒯越、蔡瑁眾將,將孫堅截在半路。
孫堅仍然咬牙堅持說沒有拿玉璽,勸劉表不要因為袁紹一家之言而傷了鄰居感情?
劉表堅持搜查孫堅的行李,確認沒有后才能放行。
孫堅當然是不肯配合。
于是雙方刀槍相見,孫堅損兵折將,逃回江東,自此兩家結怨。
孫堅得了玉璽,一路逃回江東。而盟軍這邊,在是否進軍長安問題上產(chǎn)生分歧。曹操、公孫瓚對盟主袁紹無能的表現(xiàn)感到失望,各自引兵散去,聯(lián)盟土崩瓦解。
曹操下?lián)P州,公孫瓚回北平。兗州太守劉岱與東郡太守喬瑁,因為借糧問題火拼,喬瑁被殺。
袁紹見大勢已去,拔營起寨,屯兵河內(nèi)(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
此時袁紹缺衣少食,只能依靠冀州牧韓馥救濟。
謀士逢紀說:“大丈夫縱橫天下,怎能靠救濟為食!冀州是個好地方,錢多糧廣,我有一計可取之。”
“何計?”
“我們與北部公孫瓚約好,一南一北夾擊冀州。公孫瓚定會興兵。冀州牧韓馥無謀之輩,必請將軍出馬領州事,冀州便唾手可得。”
袁紹大喜,依計行事。
各位請看,在群雄爭霸的年代,生存是何其艱險,冀州牧韓馥老實巴交,出于好心救濟袁紹,結果卻反遭袁紹算計。
袁紹一方面派人游說公孫瓚起兵攻冀州,而另一方面又給韓馥送信透露公孫瓚大軍南下的消息。
韓馥急忙召集謀士商量,荀諶(chén)主張聯(lián)合袁紹共抗公孫,迎請袁紹入冀,同治州事。
長史耿武不屑,苦諫:“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就像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乳哺,立可餓死。怎能以州事委之?此引虎入羊群也。”
韓馥:“我本袁氏故吏,能力不如本初。古語說擇賢者而讓之,把州牧讓給袁紹是對的。”可憐韓馥,忠而無謀,命該絕。
如此,袁紹不費吹灰之力,輕取冀州。得勢后立刻奪了韓馥兵權,韓馥懊悔不已,投奔陳留太守張邈去了。
再說公孫瓚,聽說袁紹獨占了冀州,方知上當。明里誘我出兵嚇韓馥,暗里自己巧取冀州。
公孫瓚下定決心,必須與袁紹一戰(zhàn)。這一戰(zhàn)就是著名的磐河之戰(zhàn)。
雙方打得難解難分,袁紹這邊有猛將顏良、文丑。
而公孫瓚這邊也不弱,半路收了常山趙子龍,白馬銀槍,有萬夫不當之勇。本來趙云在袁紹軍中當差,因見袁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所以投了公孫瓚。
戰(zhàn)斗后期,平原劉備、關羽、張飛前來支援公孫瓚。
有一種人,善于把握一切對自己有利的機會,劉備就是這樣的人。
磐河之戰(zhàn),劉關張助戰(zhàn)公孫瓚,本無關戰(zhàn)局發(fā)展,但卻因此結識了一員忠心耿耿的虎將,趙云。
兩軍對壘一個多月,不分勝負。
最后,遠在長安的董卓,做了個順水人情,借天子之名,下詔勸雙方講和罷兵。
待雙方撤兵,劉備與趙云分別,執(zhí)手垂淚,不忍相離。
趙云嘆息:“我本以為公孫瓚是個英雄,今日一見,不過如此!”
玄德說:“你且屈身事之,他日我們必能相見。”灑淚而別。
劉備這一哭,深深打動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