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5日(正月初一)學智隨想-“誰刪了我?”-分析微信好友把我刪除的情況
昨天除夕,我下午三點到春節晚會開始之前,一共5個小時,我做了一件事:把祝福的話寫好,放在一個文本文件里,然后用打開微信電腦端,按照通訊錄中的人的姓名,添加一個稱呼然后復制已經寫好的祝福的話,然后發送。雖然這個方法很笨,但是我實在不想群發,因為那缺乏應有的尊重,至少我本人對于那些沒有任何的稱呼的文字祝福語、圖片、短視頻非常不感興趣,基本上懶得點開。當然這個笨辦法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能統計出我微信好友中有多少人刪除了我,因為如有被刪除的情況,發送消息后會得到系統反饋。
微信是2011年1月21日發布的,距今有8年了。我是最早的一批微信用戶,當時是QQ登錄的。我本人用QQ(6位,開頭是1)大約是1999年注冊的,一直用到現在,中間丟失過3次,每次都找回來了,現在交錢了也就丟不了了。因此用微信已經很久了。
微信好友當時有2個來源,即QQ好友導入和通訊錄導入。當然后來就有了很多種添加方式,比如好友推送,群里單獨添加等等。截止到2019年2月4日我的微信好友數量為3265個,這期間我從來沒有用過任何清理軟件,偶爾有加了好友之后刪除的,基本上絕大部分都是這8年來攢出來的“朋友”。
據說微信好友的上限是5040人,但因為我還不夠這個數,我不知道具體是不是這樣。為什么是5040呢,這里還有一個小“傳說”:5040源于《理想國》這本書,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這本書中說,理想城邦人數是5040人。張小龍希望大家可以在微信建立起自己的理想國,所以就設定了這個上限。微信想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建立起自己的城堡,把自己的城堡管理成理想王國,而我們就是這個城堡的國王。
朋友,就是感情很好,有共同語言而經常交流,相處起來很舒服,雙方有時間就相約在一起而聚一聚。除情人或親屬之外彼此有交情的人,其最高境界是知己。-百度詞條。
根據此定義朋友的程度是有一定的差別和層級的,具有了一定關系后才能發展處朋友的層級。但是朋友的來源在當下社會中,并不完全能描述,基本上各種來源都有可能轉化為朋友。我根據自己的情況(不代表其他人,因工作屬性關系,每個人都不完全一致)把“微信朋友”的來源定義了如下11種情況:
1、親屬(直系血親+旁系血親)?????
2、學歷教育同學(小學+中學+大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3、短期培訓同學(培訓班+證書課程)?
4、同事(前同事+現在的同事)?????
5、老師(學歷教育老師+非學歷教育老師)?
6、業務上游(供應商+體制單位人員)?
7、業務下游(客戶、準客戶)
8、合作方(協會、學會、聯盟、高校)
9、臨時朋友或臨時關系(面對面建群、群里單獨添加)????
10、興趣同好(簡書書友、頭條關注者、讀書會)??
11、莫名朋友或其他關系(不記得因何添加+客服)
按照網上能找到的2016年調查報告顯示,使用微信的男女比例為2:1,但是沒有任何研究能夠說明這個數字對具體個體的意義,比如直男應該是什么比例,渣男應該是什么比例。總之在中國找不到相關研究內容。我們的社會學研究還是落后。
我的微信好友中,男性1956人,女性為1309人,男女比例為1:0.66,或者反過來算1.5:1。這可能與我的工作性質有關系,上學的層級有關系,具體什么關系,看不到相關研究。
經過5個小時的努力,我終于發完了所有的祝福消息,中間一共刪除501人。根據系統反饋顯示:3人是把我屏蔽了,1人是微信被封了,剩下497人是已經把我刪除了。按照統計概率算就是這501人是100%先行把我刪除的。
按照我的微信朋友的來源維度,可以聚焦一下,何種來源容易被對方先行刪除。
1、親屬(直系血親+旁系血親)0人,這個角度基本上都不能算朋友,當然也無人刪除,這要是刪了可不是鬧著玩的。??????
2、學歷教育同學(小學+中學+大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33人,基本上小學同學、中學同學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大學及以后的同學概率比較低。???
3、短期培訓同學(培訓班+證書課程)?? 28人,證書課程比一般培訓班要多。
4、同事(前同事+現在的同事)9人,工作將近20年,留下來的同事基本上都轉化為朋友了,刪除的原因不明,大概就是總不聯系吧。??????
5、老師(學歷教育老師+非學歷教育老師)?? 3人,學歷教育的老師沒有人刪除,非學歷教育老師占這個來源的100%。
6、業務上游(供應商+體制單位人員)?? 44人,這個也不算多,因為換過很多個行業,早期供應商當然保留我的意義也不是很大。
7、業務下游(客戶、準客戶)? 132人,這個也好理解,因為這個統計范圍包含了“準客戶”這個層次,也就是還不是客戶,沒有發生業務關系,那刪除了正常。
8、合作方(協會、學會、聯盟、高校)? 56人,基本是去某高校講課后,學生添加我為好友,然后我通過了,但是后來他們又刪除了。
9、臨時朋友或臨時關系(面對面建群、群里單獨添加)135人,既然是臨時關系,自然幾乎沒有紐帶性。
10、興趣同好(簡書書友、頭條關注者、讀書會)? 5人,其實這個數字,低于我的預期,因為有些人不怎么活躍,我以為會把我刪了,其實并沒有。
11、莫名朋友或其他關系(不記得因何添加+客服)56人,這個數字很正常,再大一點也都正常。
通過統計分析,我就我個人被曾經的微信好友刪除的情況,(因受時間和精力所限,具體的刪除者男女比例、年齡段分布、地域分布,我就不做圖公布了)做出以下結論:
1、除了血緣關系外,同學、老師、前同事、業務上游屬于比較穩定的群體,易于向真正的朋友轉化。而業務下游、臨時關系、其他關系屬于不穩定群體,不易轉化為朋友。
2、在不穩定群體中,假設男女比例相等,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結束“微信好友”這層關系。因為男人在社交網絡中具有明顯的功利心,也就是你有用,且你必須馬上有用,還可以,但是如果不是,如果你有用,但是不是馬上能用,也是可以被清理掉的。
3、在不穩定群體中,北京人或以北京為長居地的人更輕易地結束“微信好友”這層關系。這個很簡單,一句話就是“無利益關系情況下,我不缺你這個朋友”。
學智認為:我自己的微信朋友還是比較穩定的,近幾年來越來越多人使用加微信這個方式來保持聯系,基本上刪除我的也都是近幾年新加的。但是這個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社會活動,為什么沒有人在微觀角度研究,我覺得還是挺遺憾的。別總說宏觀數據,宏觀的東西因為研究起來簡單,但是不利于真正制定好規范,無法真正精細化。一個APP也好,一國政策也好,缺乏了微觀角度的研究,都是“大概齊”,這樣并不科學,結果就更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