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尋夢環游記》是他心目中沖擊今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電影。
有人說,它親情感人。
有人說,它故事精彩。
有人說,它畫面精美。
……
在電影院贊嘆、流淚、回到家里靜下心來,才發現,有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
整部電影,對死亡寄托了太多希望。
這部電影將亡靈的世界描摹得十分美好、有趣,甚至通過種種方式,彌補生前的遺憾。
米格機緣巧合下進入亡靈的世界,幫助太爺爺沉冤得雪。最后,米格回到人間,與活著的親人團聚,太爺爺獲得妻女諒解,與妻女在亡靈的世界“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正義戰勝邪惡,生者的世界和亡靈的世界都一派祥和。
電影是美好的愿景,甚至可以說,是美好的幻象。
人世間得有多少難以彌補的遺憾,才需要寄希望于亡靈以及它們的世界?
錯過的愛情真的能在死后破鏡重圓嗎?
丟失的親情真的能在死后彌補嗎?
被掩蓋的善良真的能在死后得到救贖嗎?
電影里面是這么設置的,但事實上,我們誰能確定?
作為一個無神論者,我相信,死亡就是消失。我再也見不到我愛的人,再也觸碰不到這個復雜卻有溫度的真實世界。
失去了就是失去了,消失了就是消失了。
為什么有些人會以為死亡是一種解脫?
這與死亡的被美化和被詩意化是有關系的。
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藝術形式,因為憐憫弱者或者心向美好,或多或少地,會美化和詩意化死亡。
比如,在我們小時候讀過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長大后聽過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死亡仿佛成了一種成全。
這樣的美化和詩意化,會令人一旦在現實中難以堅持下去,就選擇奔向它,以它為解脫。
我承認有的死亡擁有悲劇美,但是,死亡的意義,不應該是令人心向往之,而應該讓人更明白活著的可貴,不是么?
令我欣慰的是,即使在影片中,亡靈的世界與人間別無二致,甚至擁有另一種精彩,米格還是竭盡全力回到了人間。
他說:“家人是最重要的。”甚至愿意為了家人放棄自己對音樂的愛好和追求。
同樣,家人(無論是還活著的還是已經死去的),也愿意為了米格,放下自己對音樂的偏見。
米格竭盡全力想回到人間,除了想為太爺爺爭取最后的亡靈的生機,會不會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他明白亡靈的世界是一個沒有“生機”的世界。
那些亡靈,看著無憂無慮,可以隨便摔打,甚至骨架可以拆開又自動組裝。但是,事實上,它們十分脆弱,它們賴以“生存”的,不過只有生者對他們的懷念而已。
一旦生者遺忘了它們,它們便會經歷“終極死亡”,類似于灰飛煙滅。
這個設置,看起來十分溫情,事實上是很殘酷的。
因為,亡靈一點主動權都沒有,它們只有期待和等待。
甚至電影中那首核心歌曲《請記住我》,都莫名帶有一絲哀求的意味:
請記住我,
如果再見必須說。
請記住我,
眼淚不要墜落。
我雖然要離你遠去,
你住在我心底。
在每個分離的夜里,為你唱一首歌。
……
決定遠去的人,祈求的不是原諒,而是記得。記得,對生者和亡靈,原來都如此重要。
有句話說:人有了靈魂要肉體干什么?但是沒有肉體,要靈魂有什么用?
我深以為然。
我想說,當肉體與靈魂在一處,就盡量珍惜。
畢竟,你也許我和我一樣,根本拿不準,亡靈是否有一個美好的世界。
甚至,拿不準,亡靈是否存在。
愿你憐取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