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楚是誰的問題

從暑假開始上課到現在也已經上了三個多月的課了,感覺對于課堂把控能力、和同學們之間的師生關系處理還是有些力不從心。自從上次開會聽到這樣的觀念——我們的世界正從一個講究邏輯與計算的信息時代,轉化為一個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能力的感性時代,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如何把學科知識有效傳遞給同學們并不是最迫切的問題,而如何能走入孩子們的內心、真正去了解他們、親近他們、相互間建立起信任才是當務之急!才有同理心,孩子們才能真正自主思考、自由創新!

看到書架上的一本書《頂好老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好像剛好就是我現在所需要的,因為我越來越知道關系決定一切!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我開始翻看起來。我翻看的第一個內容就是“如何處理無處不在的紀律問題”,說實話這也是我們課堂上的第一個問題,他的意見是讓孩子們自己制定班規,然后共同去遵守執行!這個方法之前丁老師已經提到過,只是我一直沒有做起來,看來搬到新校區去到一個全新環境后,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這件事情了。

我看的第二塊內容就是其中的第三章:學生有問題時教師能做些什么。也是看完這個內容我才有沖動寫下這篇文章,因為之前自己本以為在和孩子們的溝通上不存著什么問題,但是看完這個內容,實在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作者將我們的語言分成不接受的語言(大部分人在用的語言)和接受的語言。作者將不接受的語言概括成12類,也正是這12類語言我們日常中經常在用,卻也正是它們成了我們交流道路上的絆腳石:

1、命令性、指令性或指揮性。例如:“停止抱怨,完成作業”。

2、警告性、威脅性。例如:“如果想在班級取得好成績的話,你最好提高效率”。

3、說教性、鼓吹性、給出“應該”或“必須”。例如:“你知道你到學校的任務就是學習。你應該把自己個人的問題丟在它們本來就該呆的家里”。

4、忠告性、提供解決辦法或建議。例如:“你該做的就是計劃一個更好的時間表。這樣你才能做完所有的作業”。

5、說教性、訓誡性、給出符合邏輯的論據。例如:“讓我們正視這個事實,你最好記得只剩下34天的時間來完成這個作業了”。

6、判斷性、批評性、不同意、責備性。例如:“你只不過是想偷懶”或“你是個拖拖拉拉的人”。

7、責罵性、帶有成見、奚落性。例如:“你表現得像一個4年級的小孩,哪里像一個馬上要升高中的學生?”

8、解釋性、分析性、診斷性。例如:“你只是試圖逃避做作業”。

9、表揚性、同意性、給予肯定性的評價。例如:“你其實是個很有能力的年輕人。我敢肯定,無論如何你能知道怎樣來解決它”

10、保證性、同情性、安慰性、支持性。例如:“你不是唯一這樣想的人。我也曾這樣想以應付困難的作業。另外,如果你真的鉆進去你會發現它并不難。”

11、詢問性、探聽性、審問性、盤問性。例如:“你認為作業太難了嗎?”“你在作業上花了多少時間?”“你怎么耽擱了這么長的時間才來找我?”

12、退卻性、轉移性、諷刺性、幽默性和逗樂性。例如:“來吧,讓我們談論一些更令人愉快的話題”“現在不少談論這個的時間”“讓我們回到正講的課上來”“看起來有的像是有人早晨從不對的一側起的床”。

這些我們日常交流中經常用到的語言,原來都是不接受的語言,都沒有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對于我們想和孩子建立良好關系構成了障礙。

那么什么是接受性語言呢?——主動性傾聽:不僅聽到了而且準確理解了說話者,并且讓說話者知道你真的理解了他的意思。

1、主動傾聽幫助學生正視進而處理自己的情感,而非逃避自己的情緒。

2、主動傾聽促進問題由學生來解決,它能引導你“把它講出來”,“徹底思考他,“徹底解決它”。

3、主動傾聽把分析和解決他自身的問題在責任留給學生,而不是把孩子的問題變成教師自己的問題。

4、主動傾聽加強了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促成了一種更親密、更有意義的關系。

舉個我們課堂上經常會碰到的例子:

學生:我把數學資料忘在家里了。

老師:奧,你遇到問題了。

學生:是的。我需要我的答題紙和數學課本以及我正在答的答卷。

老師:想一想我們能找到什么解決辦法。

學生:我可以打電話給媽媽讓她把那些帶來···但是她有時候聽不到電話。

老師:那么這個辦法不管用。

學生:我可以從數學中心借一本書用并再找一張新紙,因為我知道我在做哪一頁。

老師:聽起來你已經把問題解決了。

學生:是的。

大多數老師在同樣的情形下,可能會責怪學生這個都記不住,然后以這樣的解決方案結束:“現在立即回家把作業拿來”,也不會引導孩子自己去想辦法解決他自己的問題,而是直接給他一個最終決策。再看一個例子:

學生:數學對我來說太難了。

老師:數學不難,蘭迪。你的問題是在一旦遇到任何困難就舉手投降。現在,試一下。

老師沒有詳細解讀學生的真實感受,而是不同意他的看法,然后分析蘭迪為什么有那樣的感覺,替蘭迪做了分析和解釋,最后還給蘭迪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再試一下。這也是我經常犯的錯誤,比方同學們說這道題目太難了,我就會說其實不難的,你可以再仔細觀察一下,和剛才那道題目比較一下,看看它們本質上是否一樣。我也是沒有接受他們真實的反應,沒有去深究他們真正存在的問題,也沒有引導他們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問題,而是把這個問題轉化成了我自己的問題,從我的視角來看這個問題,并把我的想法告訴了他們,沒有給他們獨立思考的空間。所以,我越來越覺得搞清楚問題的所有權很重要,不要把孩子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要由他自己去面對問題,并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責任還給孩子。忍不住再分享一個例子:

老師:(觀察到愛麗絲把頭擱在桌子上,抽泣著)愛麗絲,你怎么了?

愛麗絲:(蒙著臉)我不知道。

老師:你肯定是為什么事而哭。究竟是什么惹哭了你?

愛麗絲:(一邊抽泣)沒有人喜歡我。

老師:(從愛麗絲旁邊拉過來一把椅子,把胳膊放在她的肩膀上)只是看起來這樣。人人都喜歡你,你是那么甜美和漂亮,除了現在哭的時候。好吧,高興起來!(輕輕拍拍面頰)覺得好點了嗎?

這位老師拒絕讓愛麗絲感到不快,使用了探聽性的提問、分析、肯定性的評價,接著是否定性的評價,最后發出了一個 要求愛麗絲覺得有所不同的命令。我們大部分的老師可能都會這么去做吧,自以為好心的安慰,可實際上卻沒有讓孩子正視自己的情緒,逃避了自己的傷心,也沒有搞清楚孩子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沒有去引導她說出來。

“學什么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很自然地會遇到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屬于他們。他們在對付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處理負性情感和尋求解決辦法。就他們學會依靠自己的資源、信任自己的情感和經歷自己的抉擇所帶來的后果來說,他們將發展自信、自治和自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為什么世界總不聽話 人們總是希望這個世界按照自己的意愿運轉,希望身邊的任何人都聽從自己的安排。事實上你會發現,讓別...
    靜888閱讀 12,443評論 1 45
  • 二戰時期的德國,每個人像匍匐在陰暗角落的皮囊。在希特勒式的狂歡下,空氣中夾雜著狂歡急促間呼吸的空白,每個人都想盡力...
    _1900__閱讀 1,167評論 2 3
  • 啊……我今天簡書到現在還沒寫,本來我準備說明天馬克思課的時候再補的,然后想想,提前沒事,滯后就不好了,鬼知道我以后...
    我就這樣呀閱讀 133評論 0 0
  • 有一段時間,我曾經對國學有過盲目崇拜,覺得老祖宗真是太牛逼了,他們的智慧簡直可以解決全世界的問題。兩儀生四象,四象...
    MingHiker閱讀 1,145評論 11 15
  • 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辛涼性發汗解熱藥,可清心明目。 提及薄荷,我會下意識地皺起眉頭,因為每逢感冒,母親都會去中藥...
    Carota1933閱讀 46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