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孩童生長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道德經 . 第三十六章》
將要收斂它,必須暫且擴張它;將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強化它;將要廢棄它,必須暫且抬舉它;將要奪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這叫做微妙的啟明。
作為哲學家的老子,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事物的發展是彼此相倚且相互轉化的。比如說“收斂與擴張”,“軟弱和剛強”。同時任何事物所處的狀態,又均是暫時的,因為萬事萬物均處于永恒的變化之中。
能夠對此有洞察,既不受限于局部,又不受困于一時。既能看到萬物一體的全貌,又能一覽事物發展的進程,老子說,這就可以稱得上,覺悟了天地萬物那微妙的啟明了。
可惜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被局部事物,或者一時的狀態所束縛,而不能以辯證與發展的思維看待人生。要么在低谷一端沉淪頹廢,要么于高潮一極放縱而驕。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長期懷才不遇,遭貶謫二十三年。他在答酬白居易的一首詩中寫道,“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二十幾年“巴山與楚水”的低谷生涯,并未使詩人沉淪頹唐。雖身似“沉舟與病樹”,但心懷“千帆和萬木”,有如此達觀豁達的心態,最終成就了劉禹錫一代詩豪的美譽。
本章老子提醒我們,不僅在人生低谷之時,需跳出困境看到希望。還需在生命高光之刻,保持警惕防微杜漸,避免盛極而衰。在家庭教育中,本章給予我們的啟示是,首先培養孩童的辯證思維能力是必要的,既有系統觀看到事物的整體,又有發展觀看到事物發展的過程。
第二,注重培養孩童積極樂觀的心態也是必要的,順利時不驕不躁,謙虛謹慎。逆境下不輕言放棄,韜光養晦蓄勢待發,并借此積淀人生經驗,培養抗挫能力,涵養氣格與性情。
跨越元明兩代的詩人錢宰,對世事興衰有著更為深切的體會。他在詠懷詩《擬古》中說,“白日落西山,晨光還奕奕。春花瘁復榮,秋草黃已碧。造化無停機,循環豈終極。人生天壤間,少壯需努力”。
是啊,落日終將有晨光,春花亦會化秋草。既然造化無極,萬物變遷,我們不妨和孩童一起,在清晨和錢宰邀約一同歌詠“人生天壤間,少壯需努力”。于黃昏和劉禹錫相遇一道吟誦“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不管人生風雨幾何,在陪伴孩童生長的路上,增添幾分詩情畫意,總是美好的。
天下父母,與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