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5月過得真快,轉眼間又到了21號,看著微信上未讀的數百條資訊,想著落下的數堂課,望著書桌上總是看不完的書……內心有一絲焦慮。
這個時代不同于以往任何時代,每天指數級的信息撲面而來,恐慌、危機感占據著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不想成為時代的棄兒,我們就不得不快速調整策略來應對世界的變化,因此,學習能力也成為了我們的立足之本。
學習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從出生到現在,我們貌似從沒停止過學習,忙著看書、報培訓班、大量練習……可是對于學習這件事的本身,我們又思考了多少?
有人說,人的大腦在3歲前基本發育完全,很多項的學習能力也就此定型,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真的是這樣嗎?
學習同一項技能,為什么有些人覺得難,有些人卻學得很快?
人與人之間學習效率產生如此大差異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這些問題困擾了我許久,直到在最近的摸索中,我貌似找到了答案,總結了如下3點思考。
學習能夠改變大腦結構
《刻意練習》的作者艾利克森通過研究眾多領域的頂尖專家向我們再次論證了一個事實:在我們學習某些新知識的時候,大腦的某些部位一定會有一些調整,而這些調整就是大腦強化了某些神經連接,弱化了另一些神經連接。
我們人類大腦的信息傳遞就是通過一個神經元傳遞到另外一個神經元,再到其他神經元。而二個神經元之間要進行聯結,通常是從一個神經元的軸突通過化學信號和電信號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再以此類推。
當我們學習某項技能時,大腦中與學習這部分技能相關的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更緊密和頻繁,而其他與這項技能學習無關的神經連接則相應會弱化,從而引起大腦結構慢慢發生變化。
我們的大腦就如同我們的身體,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不同的是,我們的身體在20幾歲基本達到發育的頂峰,而人類的大腦卻擁有無限的適應能力,這種適應能力并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弱化,相反,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大腦會隨著訓練的越多,變得越來越靈光。
新知識的學習嫁接在已有知識之上
任何新知識的學習都不是憑空進入我們大腦的,我們要學習任何一門新知識,必然需要嫁接在原有的知識網絡之上。我們的知識網就好比蜘蛛網,蜘蛛織絲如果沒有嫁接在原有的網上,剛織好的絲線就會被風刮走。同樣,如果我們只是不停地學習,卻不懂得把新學的知識嵌入原有的知識網絡,最終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向一個沒有接觸過金融的人解釋“美聯儲”這個概念。你解釋說,美聯儲其實就是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簡稱,負責履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的職責,這個系統是根據《聯邦儲備法》于1913年12月23日成立的,美聯儲的核心管理機構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Balabala……你講了一大堆之后,人家未必清楚你的意思。可是如果你這樣解釋,美聯儲其實就是美國的”央行”,別人是不是一聽就懂啦?
再舉個加多寶金罐涼茶的例子。話說當年,加多寶為了爭奪涼茶領導者的地位,扭轉消費者心中王老吉涼茶NO.1的形象,采取了一系列手段。首先,借用消費者心目中已有的“紅罐涼茶”的概念推出加多寶紅罐涼茶,等到市場達到一定接受度之后,再借用“加多寶紅罐涼茶”的形象,推出“加多寶金罐涼茶”,一統涼茶領導者的地位。加多寶一開始并沒有直接推出金罐涼茶,就是懂其中的這個道理。
既有知識儲備的多少,決定你的學習效率
如果說學習新知識就好比在原有的知識網絡上織網,那原有知識網絡的多少、緊密程度將決定學習新知識的速度。織的密的地方就相當于我們熟悉的領域,織的松的地方則說明我們在這個領域的知識仍有較大的不足,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補充。因此,如果你在某個領域的知識儲備越豐富,那進一步學習就越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