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點:1.重視農民,重視教育;2.強調農民組織;3.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
不同點:對農村根本問題的認識上:梁認為是文化問題(早熟與失調),晏認為是人的問題(愚弱窮私)
解決方法:梁主張文化重建,晏推行四大教育
依賴力量:梁依賴國民政府,晏依靠地方政府及國外援助
教育內容:梁推崇傳統文化,晏崇尚西式教育
成功與否的原因:因為種種原因,兩者總體都沒成功
原因:梁漱溟由城市轉向農村建設沒有抓住土地的重要性,晏陽初意識到了土地問題但無力解決。
由于教育思想形成背景以及各自的鄉村教育切入點不盡相同,晏、梁二人所提出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以及教育實施形式也各有千秋。教育目的方面,晏陽初吸收并改造了梁啟超的“新民”這一概念,提出了“除文盲、做新民”的教育目的,他認為“有知識力、有生產力、有健康力、有團結力,綜合四力兼備的才是新民。所以,我們在中國的口號是一方面除文盲,一方面做新民。”梁漱溟的鄉村教育目的是“以教育完成社會改造”,也就是通過鄉村教育以改造鄉村,進而改造整個中國社會。在梁漱溟看來,中國文化已經嚴重失調,因此需要借助教育重新整理和建設中國的固有文化,而且教育是較之暴力革命更為有效的社會改造手段,所以鄉村建設“不能不歸于教育一途”。從民族再造到改造社會,從農民、從鄉村到全社會,他們最終的歸宿是相同的:教育是培養人、改造社會的最有效途徑。
教育對象方面,晏、梁兩人都主要針對成人進行教育,晏陽初明確指出:“我們要抓住的,不是老頭子,也不是兒童,而是青年”,“這班人才是救國的生力軍。建國工作要靠兒童,救國工作要靠青年”。但同時他們也兼顧了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教育。晏陽初也十分重視女子教育,認為“沒有一個富強國家的婦女是不受教育的”。1928年起,平教會就組織婦女教育研究委員會,開始了鄉村婦女教育研究,先后開辦婦女平民學校,婦女育才學校、青年初習學校,為婦女和女童接受教育創造機會。由于在鄉村女教師很少,晏陽初提出“特別著重培養她們從事初級平校的教學和管理工作”,而梁漱溟也在鄉農學校中設立有兒童部、婦女部,使農村的婦女兒童也能接受到教育。晏、梁兩人的女子教育理論和實踐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喚醒了中國廣大女子平等、民主意識,對爭取女子教育權、普及女子教育方面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教育內容方面,晏陽初認為中國農村問題可以用“愚”“窮”“弱”“私”四個字來代表,所謂“愚”,是指“中國最大多數的人民,不但缺乏智識,簡直他們目不識丁,所謂中國人民有80%是文盲”。所謂“窮”,是指“中國最大多數人民的生活,簡直是在生與死的夾縫里掙扎著,并談不到什么叫生活程度、生活水平線”。所謂“弱”,是指“中國最大多數人民是毋庸諱辯的病夫”。所謂“私”,是指“中國最大多數人民是不能團結、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的訓練”。晏陽初提出了與此相對的四大類教育:“文藝教育”,以培養智識力;“生計教育”,以增進生產力;“公民教育”,以訓練團結力;“衛生教育”,以發育強健力。晏陽初認定這是“救國救民的唯一方法,并非一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貼藥膏式方法可比。因為在全國人民沒有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前,隨你用什么方法來號召,都是不成的。所以只有平教才是根本,其余都是枝節”。而梁漱溟的鄉村教育內容強調服務于鄉村建設,與農村生產、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課程設置分為兩類,一類是各校共有的課程,包括識字、唱歌等以及普通課程和精神講話;另一類是各個學校根據各自的生活環境需要而設置的課程,如產棉區進行植棉技術培訓等。晏陽初和梁漱溟在鄉村教育內容方面都緊密結合農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針對性強,扎根本土,聯系農民的具體生活,課程體系的建構適應當時的農村經濟發展。
鄉村教育的實施形式方面,晏陽初提出了在農村推行“三大方式”:一是學校式教育,是以青少年為主要教育對象,包括初級平民學校、高級平民學校、生計巡回學校,其傳授的內容為四大教育。二是社會式教育,通過成立讀書會、演說比賽會、演新劇、合作社、農業展覽會等方式,向一般的群眾及有組織的農民團體開展教育。三是家庭教育,是對各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員用橫向聯系的方法組織起來,進行公民道德訓練、家庭預算、婦女保健等方面教育的方式。而梁漱溟在實驗區設立了鄉農學校,由學長、學董、教員、學眾組成。鄉農學校分為村學和鄉學兩個級別,文盲半文盲入村學,識字的成年農民入鄉學。其組織原則一是“政教養衛合一”,“以教統政”,二是學校式教育與社會式教育“融合歸一”,在鄉農學校設立兒童部、成人部、婦女部以及高級部,以成人的社會教育為主。晏陽初和梁漱溟在鄉村教育實施形式方面都強調科學簡單化,把教育內容以簡單、經濟、實用的原則進行傳授,在當時師資缺乏的情況下,以經濟、迅速、有計劃、有組織的方式普及大眾教育,形式靈活,將鄉村教育的課堂一直延伸到社會,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使科學知識成為農民也能夠掌握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