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和一個朋友到商場購物,朋友想把車停到地上停車場,這樣直接進商場就比較方便,正好要開到商場入口門的時候發(fā)現了一個車位,因為地上停車位本身就比較緊張,所以發(fā)現一個車位還是很幸運的,朋友很開心的倒車入位,試了很多次卻沒辦法倒進去,原來旁邊的這輛車停在了車位線上,而它的另一面很有很大的空間,朋友很生氣的說:“這樣的人根本就一點素質都沒有,明明可以停兩個車的位置卻讓它一個車占了。它應該停在線里面的”。
就是這樣一件小事,當時的我也像朋友一樣,為這件事情感到很氣憤,覺得停車人的素質是有些偏頗。但過后我卻延伸思考了很多,它會不會是之前的車就停的歪了那?或者這個位置旁邊停不了車而我們沒有看到那?
我們在生活中習慣了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事情,太多的事情都有些過于“理所應當”,殊不知對方也在以同樣的視角看待問題,這樣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發(fā)生了。這幾年公交車讓座的問題,屢屢被報道,關于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問題一次又一次的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去年在鄭州發(fā)生的事件讓我現在還記憶猶新,女孩來例假沒讓座遭掌摑,老人不但打人還臟話連篇,女孩十分委屈,我們不禁思考是這個時代的老人變壞了,還是這個時代的年輕人被綁在了道德架上,其實我覺得這就是典型的“理所應當”,老人認為年輕人“理所應當”給自己讓座,而年輕人“自以為”身體不舒服老人應該會諒解...
不要什么都覺得“理所應當”,它是一種主觀臆斷,在主觀臆斷的前提下還脫離實際,脫離實際還不夠,還要影響你對后續(xù)事情發(fā)展的判斷,所以說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很多人都會有時認為這個事情就應該怎么樣怎么樣,這個人應該會怎么做怎么做,我們做事情、想事情都應該先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一下,少一些"理所應當"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想法,這個世界是包容的,它能容納所有人想法的存在,我們不可能讓別人完全成為自己,所以相處之間磨合是很必要的。不是讓別人變成自己,而是和自己站在一邊。
上大學時,見過同寢室感情好的都會互相幫忙買買飯,帶帶書,時間一長每個人都覺得是很正常的,偶爾一次疏忽,一次遺忘就引發(fā)了矛盾,買房時,見過父母在售樓處和兒女唇槍舌戰(zhàn),認為子女眼光太高、不知道家庭現狀、認為錢都是那么好賺的而和子女爭吵,而子女恨不得一出生就是億萬富翁衣食無憂,那些沒有先天家庭條件的人就甚至開始埋怨自己的家人為什么不能給自己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這并不是在數落別人,自己曾經也是這樣一個混蛋。總是認為父母是“理所當然的”欠自己的,根本沒有發(fā)現父母自己也在為生活而掙扎。也見過在工作中,簽合同到了最后階段,以為吃準了合作公司,拖時間講條件,最后卻損失了客戶的資源。你看,這是不是赤裸裸的“自以為”了!
生活中難免會有不和合乎自己想法的情況,任何事情都有相對性,不要什么事都“自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