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讀后感
? ? ? 在家長幫為你讀書中聽到了劉稱蓮老師的《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其中聽到劉老師對其孩子的習慣的培養觸動了我,因此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小學陪伴的精髓我毫不猶豫地買了這本書,并將其作為輸出力shining club 閱讀打卡的第一本書。合上書后自感受益良多,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想結合自己的感受和大家說說這本書。
? ?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一共分為六個部分,劉老師分別從生活、閱讀、學習、品格、心理、溝通六個方面,通過具體事例講述了自己陪女兒的成長歷程。下面,我就從這六個方面并結合我家朵寶的成長,根據書中內容加以借鑒和改進。
一、生活篇——越玩越出色
? ? ? 劉老師講到“在玩的過程中,孩子輕輕松松學到了課堂上不可能學到的知識。其實在家里我們更應該給孩子一個研究性的環境,還孩子一片更廣闊的天地,而不是讓孩子回到加后依然只抱著課本和練習冊,嚴重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 在這一篇章中,劉老師的“游戲時間和家庭日”對我很有啟發。在我家,每天朵寶做完作業,會有一些課外班的任務需要完成,完成這些后,我也會陪朵寶玩,盡管游戲的內容也算豐富多彩:拼圖、樓下小運動、瞎子捉人、畫畫、魔方、下棋等等,但朵寶經常不盡性:一是玩的時間太短,二是我的陪伴心不在焉。看了劉老師的做法我很是慚愧,決定對于課外班的任務還是讓朵寶根據每天的時間靈活安排,每天盡量保證孩子玩半小時,陪孩子玩的半小時關閉手機,用心陪伴,尋找自己的童真,和孩子一起玩耍,體會不一樣的人生。
? 二、閱讀篇——泡在書海里
? 劉老師講到“父母為孩子創造的是閱讀的氛圍,孩子就可能喜歡上閱讀。對于閱讀,家長要做的就是:一是讓孩子有書讀,二要讓孩子讀到書。‘有書讀’就是家里要有適合孩子閱讀的書;‘讀到書’,就是要讓孩子能夠接觸到書。”
? 朵寶的閱讀是從兩歲半時我跟團辦的皮卡書屋借閱卡開始,每周六本繪本的閱讀量讓朵寶以二百九十六本的閱讀量(親子閱讀)成為當年皮卡書屋的閱讀小明星。隨著年齡的增長,從幼兒繪本到優秀的童話故事,從《瑪蒂娜成長記》到《十萬個為什么》,從《三字經》到原版《西游記》,讀書已然成為朵寶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剛開始的我讀她聽到現在的自主閱讀,知識在朵寶的腦海中生根。在我家里,書柜里、床上、沙發上、桌子上都能看到書的影子,真可謂是書無處不在。這是否就是劉老師說的"有書讀"?不過,關于閱讀我認為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就是要多帶朵寶去圖書館。
? 三、學習篇——學習是一顆糖
? 劉老師講到“小學生喜歡學習的前提就是熱愛學校、熱愛老師、熱愛同學并對學習充滿興趣,只有這樣,他才會對學習充滿熱情并不斷的成長進步。所以沒有必要刻意在孩子學習上花太多心思,而是想辦法讓孩子愛上學校愛上學習。”
? ? ? 關于學習這件事,我認為自己做了許多與劉老師的倡導相左的事,一是喜歡下意識的把朵寶與她們班的同學作比較;二是批評多于鼓勵;三是替孩子做了一些本該她自己做的事。因此,我要針對以上三點加以改進。關于學習朵寶只和自己比;學習中以鼓勵為主,多看到朵寶的閃光點;要讓朵寶充分意識到學習是她自己的事,她必須對此負責,同時還要想辦法讓朵寶嘗到學習的甜頭。只有讓孩子嘗到了學習的甜頭,她才會和我合作,才會快樂專注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四、品格篇——我們要彼此聽話
? 劉老師講到“小學階段的孩子需要培養品德和學習技能。父母想要孩子長成一個負責任的人,就要趁早給孩子學習的機會,并盡其所能教會孩子,獨立生活需要生活技能,而這些生活技能不可能在學校學到,只能在家庭生活中習的。”
? ? ? 劉老師用大量的筆墨給我們描述了她在生活中對女兒品格的教育,比如孝敬老人、生活習慣、珍愛生命等,由此可見品格的重要。由于我和朵爸都很孝敬父母,也許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因此才會有朵寶讓我們老了'啃'她的笑談。(朵寶問:“媽媽,什么是'啃老族'?”媽媽答道:“'啃老族'就是到了應該獨立生活的年齡還靠父母養著,無法獨立!”朵寶:“媽媽,我長大了不做'啃老族',你們老了來'啃'我吧!”)但在生活習慣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關于這個問題我想用劉老師的“家長手冊”加以解決。把需要改進的生活習慣列在“家長手冊”中,以契約的形式要求朵寶遵守。
? 五、心理篇——讓天使自由飛翔
? 劉老師講到“如今的孩子同樣有非常大的能量,他們完全可以照顧自己。家長應該從過去指導者的角色變為陪伴著和引導者,在適當的時候給與引導,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孩子。”
?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親子溝通需要心的交流’。和孩子溝通,是讓家長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引導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而不是替孩子解決問題。我應該避免河東獅吼、機械的說教、無聊的爭執,我想只有在心平靜和的情況下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這樣的溝通是最有效的。無數次和朵寶的溝通充分說明只要我冷靜了,朵寶自然不會頂牛。
? 六、溝通篇——換個方式表達愛
? 劉老師講到“在親子關系里,父母和孩子的溝通無論采用什么方式,重要的是最終的結果。孩子的進步似乎是自然而然且無可阻擋的那么一個過程,家長只要用全心的愛去陪伴,并靜靜地等待和欣賞就已足夠。”
? 劉老師講述了她們家的溝通方式,比如在家里設‘郵筒’、BBS、“家長手冊”,此外劉老師還批判了‘直升機父母’的錯誤做法,并提出家長要適度的懶一點,示弱一點,多給孩子留有足夠的空間。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在陪伴中傾聽、理解孩子,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只有權威的家長。做孩子的朋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個人體會最簡單的方法是換位思考。以孩子的角度去和孩子溝通,溝通前多問問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會希望父母怎樣?
? ? ? 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的某些教育思路有了重新的認識,感受到了用心陪伴的重要性,我們做父母的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提高愛的能力,用心陪伴孩子,全身心的愛護孩子,要有牽著蝸牛去散步的耐心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