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吳軍老師在得到專欄《硅谷來信》第71封信“我的寫書心得”表述的方法,我覺得收獲很大,未來如果有機會寫書也應該以這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所以轉述以學習。
從花費時間來看,《文明之光》全書26萬字,斷斷續續大約花費一年多時間。
從定位上看,吳軍老師是以研究課題的方式來寫書,課題研究結束書就成為他課題的成果輸出。
從流程上看,大致經過選題、列大綱、做功課、寫作、校對等5個步驟。具體過程如下:
1、選題、列大綱
吳軍老師先確定好只寫8個專題,于是選題反復挑選。但基本依造如下原則進行:
第一,必須是自己比較熟悉且有其他大部分作家得不到資料的題目,即如果自己不熟悉或別人寫得比自己好的題目就不考慮寫了。
第二,必須是讀者感興趣的。因為吳軍老師本身不喜歡老師自嗨型的講課。
第三,必須有現實意義。因為吳軍老師是個向前看的人,很多歷史事實對大部分人沒有什么啟發意義就沒必要寫了。
第四,必須有助于強調自己的主張。吳軍老師一貫主張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各種問題,所以在選題上選擇啟蒙運動、明治維新、美國反壟斷和進步運動、聯合國的誕生,都扣住了文明進步的主題。
選題過程中長期構思,自然選題選定,大綱也就比較容易可以列出了。
2、做功課
吳軍老師的功課分為三類。
第一,讀書。他一般會把每一個題目的書讀一讀,看看別人是從哪個角度入手的,如果一個視角已經被大家普遍采用,吳軍老師就會換一個。一般他讀英文的書比中文的要多,當然有些時候也會讀一些中譯本。他認為中國講述事實的書比較多,有觀點的不多,而且中國有些圖書在講述事實的時候會因為種種考慮做一些刪節或者斷章取義。(這也是我決心把英語學好的原因之一)
第二,查閱和組織材料。吳軍老師為了了解很多事件的來龍去脈或者科學原理的細節,會去閱讀專業文獻。
第三,上課。為了寫和遺傳有關的內容,吳軍老師通過慕課平臺在MIT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了一些課。為了寫和物理學相關的內容,他在斯坦福大學聽了一些在線課程。
3、寫作
吳軍老師寫作通常用的是零碎時間,包括在飛機上,等小孩等情形,有時只有三五分鐘,只能寫幾十個字,但積少成多,平均半年可以寫出一本20萬字的書。
在碎片時間寫出來的東西可能顯得比較零散,吳軍老師會在全書寫完后再坐下來重寫一遍。這時候,他會要求絕對安靜、不受打擾的環境。
4、調整校對
這樣寫完之后,吳軍老師會征求編輯和一些讀者的意見,調整框架結構。
與此同時,他還會找一些領域的專家看看內容是否有常識性的錯誤。
最后,書稿才正式交給出版人去編輯處理,反復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