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前,我只是想改變一個壞習慣——做事無恒心,卻意外收獲了強壯。
一
在最受歡迎的TED演講中,有一個關于“習慣”的演講——“打破壞習慣的簡單方法”。演講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病理學家Judson Brewer,站在醫學的角度分析了通過習慣的形成的生理原因。
他說,習慣的形成來自于人類大腦的學習模式,大腦通過不斷重復“觸發-行為-獎勵”這個循環,最終形成一種思維的慣常行為,就叫習慣。例如:“看到零食,想到零食的美味——尋找或購買、獲得零食——品嘗到零食后的滿足感”,大腦會因為喜歡上最終這個滿足感,從而驅使身體去觸發這個行為的發生。
這樣的行為并不是只有人類才有,動物的反應也有。人們對小白鼠進行過一次有趣的試驗,看看老鼠能不能從迷宮中走出來。老鼠最初要用很長時間經過不停地試錯后,才能從迷宮中走出來。但這樣反復上百次之后,老鼠穿過迷宮的速度越來越快。而科學家觀察到,速度越快,老鼠的大腦活動越來越弱,大腦不再進行判斷。老鼠完全依賴于習慣走出迷宮。
很顯然,上述的內容告訴我們,習慣是可以刻意形成的。但人們卻往往覺得習慣很難實現,例如閱讀、寫作、健身、減肥運動等等;或者有些習慣很難改變,例如抽煙、酗酒、拖延癥、沉迷于游戲、賭博等等。
人們總是喜歡呆在舒適區,那樣很安全自在又能降低能量消耗。大腦是需要無時不刻地讓人降低消耗,讓人休息的。所以,外面干體力活的人們往往都喜歡坐在辦公室工作;而坐在辦公室里的人們又喜歡只做一個例如看看手機就好的工作;或者在家里,都喜歡坐在沙發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需要體力的家務事,如果可以用嘴解決,就都一定會用嘴。如果用嘴解決不了的,用錢去解決。
人們往往認為好習慣養成難,而壞習慣養成容易。并不是因為他們不愿意去做,而是因為嘗試過無數次之后,最終得出的結論。比如戒煙、戒酒、減肥;再比如健身、寫作、學習。在這些詞的前面分別加上“堅持”與“輕松”兩個字,那可能在眼前所形成的場景一定是不一樣的。是不是很奇怪?只是多了兩個不同的詞而已。那是什么在起作用?
自我暗示。人們通過大腦對以往的記憶搜索后,形成的虛擬場景。在場景中人們會想象這些詞語形成的具體事件,是否可以得到或者完成,得到或者完成后會產生什么樣的獎勵。從而做出判斷是接受還是拒絕。
堅持養成一種好習慣,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這樣的。像上面提到的好習慣,堅持意味著要身體和大腦做抗爭,要首先不服從于自己,再強迫自己做一件,并不想做的事情。想想就會很難。但我因為一次意外的收獲,改變了好習慣養成的看法。
二
我身一直都比較瘦弱給人的印象總是太瘦了。當然,我非常清楚這個問題。我也曾想過要鍛煉,也早起跑步,打球。但始終沒有堅持太久。后來,也就沒在想過要通過鍛煉來提高身體素質的事情。不過,在今年4月份加入《007不出局》這個社群后,這種日常開始有了變化。
《007不出局》社群很簡單,就是“七天寫一篇文章,連續寫七年”,這樣一個死磕自己的寫作社群。我剛加入的時候,不到600人,現在已經4000多人了。
說到寫作,我從不寫作,就象我的前女同事說的“讓我寫作,就是讓我死。”真的是有那么嚴重。竟然會加入這樣一個以寫作為主題的社群,一定是被羅胖子洗腦子洗壞了,才會被逼自己得每周要寫一篇作文來完成作業任務。
不寫也沒關系,只是損失199元的學費而已,沒什么大不了的。但落個逃兵的名聲,這可背不起。只能死拼硬湊的做些七日文,沒想這一寫就是8個月了。說實話,現在寫作還和當初一樣,一點不輕松。
三
像我一樣,被羅胖子洗壞腦子的人不少。他們是一群喊著“和我一起終身學習”,打了雞血的學習型瘋子。他們當中有些狂熱分子,成天在網絡上搜索新的知識,像吸血鬼一樣的,對新鮮的血液癡迷。微習慣,便是在《007不出局》社群的七班中,我第一次接觸到。
在每周上交作業后的互評中,我第一次了解到“微習慣”這個方法論,并沒在意。過了不久,為能更快的提高寫作能力,傻傻地嘗試了一次21天“日更”。被要命的日更虐過之后,便想起了微習慣這個方法論,決定把日更改為微日更,降低難度試試。
微習慣,一個輕松養成習慣的方法論。《微習慣》一書的作者,不是作家,他只是一個普通人。他喜歡健身,但每次因為太懶所以總是不能堅持。有一天他在健身房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既然完不成制定的健身計劃,那就把計劃制定成最容易完成的計劃吧。
于他把每天要完成的俯臥撐計劃制定為一個。他挑戰了這個計劃,并且不止一個,他做了很多個。這個辦法不錯,于是他把所有的健身計劃都制定成最容易完成的,他便沒有了完成不健身計劃的煩惱。二年后,他擁有了他曾經夢想擁有的體魄。他還將這個習慣用到了寫作上,每天寫50個字。后來,他寫成了《微習慣》這本書。現在,這種習慣養成方法改變和正在改變著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人。
從1至10000,只用了100天
沒想到這個方法論對我還真的管用,但我最先收獲的不是寫作,而是肌肉。
起初只是想想而已,看看有沒有象我一樣的人一起來試試微習慣。我和同在007七班的陳凱一起,組織了一個叫《不出局·微日更》的習慣養成社群。1天之內就有50個多小伙伴加入了這個社群。
我給自己擬定下面的計劃:
1/21
必須完成的計劃
計劃完成俯臥撐1個 實際完成多少個。
計劃完成對自己微笑1次,保持1秒,實際做了多少次,每次保持多少秒。
計劃學習10分鐘,輸出寫文字50個,實際學習多少分鐘,寫多少字。
+++++++++++++++++++++
現在的計劃是這樣的:
104/365
計劃完成俯臥撐1個 實際200個,分次。
計劃完成對自己微笑1次,保持1秒,實際做了5次,每次保持5秒。
計劃學習10分鐘,輸出寫文字50個,實際學習60分鐘,寫500多字。
================
計劃完成平板支撐10秒,完成390秒,分次
計劃完成深蹲1個,完成111個,分次
****************
得到學習60分鐘
京東共讀8節《萬歷十五年》2節,《島上書店》6節
演講課訓練營學習30分鐘
小確幸:標準俯臥撐一天完成200個。
像這樣的微計劃,在同一個社群的戰友,有制定每天練1個字,看一頁書,跑1公里步等等。
在達到100天的時候,我初略地統計了一次做俯臥撐的次數,平均每天超過100個,最高達到200個。也就是說,在100天里,我在微習慣養成群里完成了10000個俯臥撐。這僅僅是源于100天前,我在微習慣養成群里寫下的:“計劃完成俯臥撐1個 實際完成多少個。”
做到10000個俯臥撐的過程很奇妙,每天做完計劃,睡覺時都感覺到肩膀周圍一圈都在長肉,直到有一天,洗澡時發現,我竟然有了男人都想擁有的胸肌!這對一個被瘦弱困擾、以瘦為標簽的人來說,那感覺不是能用語言表達的。
不僅這樣,健身微習慣治愈了因為長期打鍵盤形成的肩周炎與腰尖盤骨質增生(為了寫文,真是不要老臉了);學習微習慣也在逐漸形成閱讀習慣和寫作習慣,接下來的微習慣迭代中,可能還會增加演講能力的培養,這或許就是關于核心習慣的養成能帶動其它習慣的養成吧。
四
除了給自己身體帶大較大變化的原因之外,微習慣的形成,還是需要某一種力量才能真正地執行下去。
在《習慣的力量》一書中,把這種力量稱之為“信仰本身”。書中說:信仰是將改造過的習慣,變成永久性行為的要素。而這種關鍵性的信仰要素來源于——群體。
現在的微習慣養成群里,從每天打卡記錄自己完成的計劃情況看來,還是會有許多小計劃不會被很好地執行,但他們依然會堅持完成另外一些計劃。為什么會這樣?既然制定了計劃完成不了,但依然很誠實地記錄下來,并坦然地面對這樣的情況。并沒有選擇放棄,或者退群。
有好位加入微習慣群的戰友在達到100天的時候說,“開始時,我只是偶然發現了這個社群,抱著玩一玩的心態參加了這個團體,但現在,我和你們一樣在這個社群里走過了100天的日子,發現了我與當初有了不小的變化,我開始樂意去相信微習慣的力量。”
一個人堅持真的很難。因為每個人都可以申請一個打卡程序,每天定下計劃,天天打卡,也能完成微習慣的執行。但那樣很難持續下去,特別是在你身體狀態很差的時候。或者,你工作到很晚才回家的時候。你需要更大的毅力去戰勝自己,但往往都會敗給自己的大腦。“明天,多做一個補上吧!”這就是認輸的一種狀態。
在微習慣打卡群里,每天都能看到志愿者提醒大家:別忘了打卡。在打卡記錄中,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其他人公開的打卡記錄。每個人都在每一天同一時刻分享他們所堅持的微習慣,和他們的小確幸。正是這種分享的方式,讓人不再感覺無力。往往會因此而想到一定要去完成今天的計劃。因為計劃本身來說是很容易做到的。在這里做到比做多少重要。是社群創造了另外一種凝聚大家的力量,也是社群加強了大家的行動力。而日復一日的行動力,則正向地反饋到自身的成長上面。
在《不出局·微習慣》社群100天里,微習慣改變了我,同時也改變了我對習慣養成的看法,習慣養成不難,但也難。不難是因為可以一頁一頁地成長;難的是他會陪伴你很久的時間,直到他成為你的一部分。
從1到10000的實現,讓我堅定了習慣是可以養成和改變的;讓我看到一個人的力量與一群人的力量有多么地不一樣;社群的伙伴們用實際行動每天都踐行著自己的承諾。因007不出局,我們聚在了一起,因為微習慣不出局,我們看到了成長,接下來要與007er一樣,一起走七年,和你一起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