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收唱片的人,亦或愛電影、再或愛音樂的人,往往都有收藏 OST(Original Sound Track/電影原聲)的經歷,況且我是個愛電影、愛音樂也愛收藏唱片的偽文青,所以有一些 OST 收藏也是必然之事。
收藏唱片的人都喜歡音樂,但他們,或厚著臉皮稱我們,與那些只愛音樂的人不盡相同。對比單純喜歡音樂的人,我們更在乎廣泛;更看重形式;更關注產業;更喜歡擁有…這也可能都是表面上的,而骨子里,我更愿意和同好聊到一起。盡管有一些對于音樂內容上的一知半解,對于唱片業內的盲目無知,對于音樂類型的麻木不仁,甚至是說出的言語透露出的外行,但這都不影響我們能很快聊到一起。我們愿意傾聽別人在收藏中的喜悅與收獲,也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并且我們還都會不為外界所動的堅持自己的收藏取向。
很多時候,我們喜歡聽那些喜歡音樂的人講音樂,高臺教化,總會有些收獲。但也有很多時候,我是怕與一些只愛音樂的人聊唱片的。原因沒別的,在音樂上,自己的知識儲備往往不足以讓我在人前有足夠的發言權;而在收藏上,由于自己比較雜食,既愛陽春白雪,也收下里巴人,而真正愛音樂的人,欣賞水平只能向上,是無法將就下來的。
在法國恐怖事件發生的那個早上,我打開蝦米聽到了一群新生代翻唱老竇的《高級動物》,下翻評論,噴子們與粉子們水火難容,叫好聲、叫罵聲與打醬油的飄過聲此起彼伏…我的觀點其實是很認同國內這種致敬類的翻唱的,就像早年的《誰是崔健》,畢竟這樣的專輯在海外會有很多。腦子里先想到的是這種單曲估計是發不了實體唱片了。然后,迅速聯想,按照演唱者列表一一對應到底哪一句是誰唱的,有個別人唱得的確突兀,但態度不錯。遂接下去想哪些人是買過唱片的,哪些是值得買而還沒買的,哪些人就不收算了…作為一個收藏唱片的人的態度是,即便是有不如意,但這種翻唱并不會糟蹋經典的原唱,因為原唱就在那里,只有粗制濫造制作低下的唱片才會糟蹋好音樂。
說偏了一些,拉回來。我其實是怕與那些音樂達人聊OST的,一開口必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必霍納(James Horner),必季默(Hans Zimmer);論到收藏,要么《音樂之聲》,要么《辛德勒名單》,《泰坦尼克》;說到喜歡的音樂電影,上來就《1900》,說起錄音與HIFI,馬上就《星球大戰》,《龍卷風》;如果你說這些都太經典他馬上就能和你談及Zack Hemsey與《盜夢空間》…哦,我的天,地獄天堂皆在人間。大哥,原來你只喝阿爾卑斯山的礦泉水啊,好品味!其實,農夫山泉也有點兒甜。
而我要說的電影音樂,是隨時可見的,是眼前一亮的,是過耳纏綿的,是劇情延續的,是偶爾的,是不經意的,村上村樹有個詞說的很特別好,叫“小確幸”。說句實話,我往往并不care什么音樂性,當然如果出色就更好,我更關心的是心靈的感受、與電影的關系。也許有一些原聲唱片很普通,但那部電影,或者電影中的某一首曲目打動過你,都將是我追尋這張唱片的動力。拋開電影再聽一次,也許會有新的感受,即便失去了畫面會使有些音樂稍顯遜色,但說不定會發現新的動情點; 也有時是偶爾買了一張OST,竟然很喜歡聽,然后再去找來電影去看,進而愛上了這部電影;當然更有一些是看過電影就一直在找唱片,卻久久難覓。
那些有意無意的小確幸,時間長了,也是一些積累,慢慢我也有一點兒OST的收藏了,于是想記錄下來,也順便分享,興許碰到一兩有緣人,那不也好。
自知資質頑劣,又拖沓懶惰,遂邀請了好友 @唱片搬運工 加入這個專題,一人一篇的接力,說不定這事能干得長久。只是以后要隨時提醒自己把文字寫的短一些就好。另外,我與 @唱片搬運工 不同的收藏取向也會給我自己開一扇新窗。遺憾的是,平時的交流發現我們有太多的相同。
說到 @唱片搬運工 ,是我身邊的唱片收藏大咖,年歲雖然比我小很多但是收藏卻完勝于我,再加上其Radio DJ的從業經歷,與其永遠好學的儒雅范兒,實在是難得的良師益友。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工作在同一個單位,認識同一個唱片店老板,甚至在成長的歲月中不止一次的摸過貨架上的同一張CD,但偏偏是久久未能相識,倒是在微博上靠分享收藏以網友的身份認識了。去年茍以濫竽與其共辦過一次唱片展,對我影響頗深,所以,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第二次合作或更好。盡管這很可能是一次孤獨的旅程。
上面寫了很多鋪墊,接下來是簡短的正文,我想說的第1張OST。作為第一張,我故意選擇的有一些隨機,配合主題那些有意無意的小確幸。
《Music and Lyrics》?(《K歌情人》)我不知道誰看過這部小制作的輕松電影,電影就是這樣,滿漢全席固然經典,芥菜小炒也一樣會讓人惠然一笑。記得我曾在微博中這樣寫過“國產電影往往太野心,要么太重、要么太搞、要么大制作、要么小清新,難得有幾部沒啥“大志向”。其實電影也可以是另一種狀態,一切都來得輕松,卻很溫暖。”也許有很多人會對我嗤之以鼻,不過我卻更愿意活成自己,隨著年歲增長更愿意看一些輕松、歡快、溫暖、不太用腦子的電影,特別是要與家人或朋友一起看一場電影再度過一個愉快的夜晚的時候,這樣的電影將是個不錯的選擇。
很不理解為什么要把《Music and Lyrics》翻譯成《K歌情人》,這都哪對哪啊?還好有《刺激1995》這個無敵的譯名墊底,對于之后奇奇葩葩的譯名我們也司空見慣了。更喜歡另一個翻譯,《詞曲傳情》,兼顧了字面意思和劇情,不是挺好。
影片的故事挺簡單,休·格蘭特扮演的過氣歌手,得到一個延續藝術生命的機會,要在24小時內為當紅女星創作一首和自己和唱的歌曲,而他只會譜曲不懂作詞,于是拉上給他澆花的小時工德魯·巴里摩爾(ET\霹靂嬌娃)主演的女主角一起創作,之后的情節不說你們也能猜到。片中有不少歌曲,但有兩首是關乎劇情的。一首就是他們共同創作的《Way Back Into Love》,另一首是男主在演唱會上追回女孩的《Don't Write Me Off》。其實這兩首歌曲聽上去也都很普通,只是如果你在劇情中沉溺過則會有不同的感受,這也是電影音樂的神奇所在,比如早期在歐美流行樂壇唱片公司要推歌手往往都是從演唱電影主題歌開始的,再如天后王菲離開歌壇這么久依舊是天后,歷年來的電影主題曲演唱就功不可沒。
電影原聲唱片,其實也是可以分很多類的,最常見的是分成插曲集(The Soundtrack)與配樂集(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core),比如銀幕經典《阿甘正傳》,發行的配樂、插曲兩張唱片都成了個中經典。而如果經常聽電影原聲就會發現插曲集其實也有不同的分類,有的專輯里會有一些你在電影里根本沒注意的歌,卻偏偏沒有你要找的那一首。而有的卻中規中矩,連一些經典的臺詞也涵蓋其中。這張《K歌情人》是屬于還原劇情的那一種,所有歌曲按照出場順序排列,有意思的是還收錄了男女主人公錄制小樣時的那段錄音,聽上去立刻就回到劇情中。
這部電影之于歐美,還有個比較動人的點,就是懷舊。如果你看到的是那個傳播很廣的 人人 字幕版,那你不但可以聽到80年代的經典音樂,還能在字幕中認識很多早已銷聲匿跡的80年代的音樂。
我喜歡這部電影,因為輕松,因為好聽的音樂,也因為其樂融融,所以無視那些批評的影評,記得休·格蘭特與德魯·巴里摩爾還因為這部電影獲了個什么最佳吻戲獎,不過不重要了。直到今年我看過《Begin Again》,我才發現,這部 《K歌情人》其實不就是《Begin Again》的雛形嗎?只是《Begin Again》更加現代,對于人物刻畫,對音樂扎得更深。
如果你把《Begin Again》當作一部成功的電影,那么請接受《K歌情人》,它只是更潛白;如果你還沒看過《K歌情人》,推薦你找個時間和愛人一起看看。如果你對這張原聲唱片感興趣,或也可以買一張收藏。
“我那些你不曾留意過的OST”是 @達耳聞 與?@唱片搬運工?共同管理的音樂分享類專題,我們自娛自樂的同時也歡迎大家參與投稿。
這個OST系列,我每分享1張都會把CD做成 apple lossless 無損格式,放在網盤,礙于版權就不公開鏈接了,但是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私信我,無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