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個知識付費盛行的時代,有很多靠著寫作月入過萬的人。90后,甚至95后的年輕人在干著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拿起筆當起了“斜杠青年”,過上了體面又輕松的生活。
有一句老話叫“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財富是普天之下的大多數人所追求的目標,很多人甚至會為了得到財富窮盡一生,最后也只是兩手空空。現實的世界中,物質上的貧窮會讓人寸步難行。“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的故事比比皆是。
著名作家趙鑫珊先生曾說過,“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
除了物質財富,另一種必不可少的是精神財富。如果沒有精神財富,就算有再多的物質財富,充其量也只能算得上沒文化的有錢土豪而已。
到這里你可能已經知道了,所謂的精神財富就等于有文化。文化從哪來?那肯定得讀書學習才行。活到老學到老,你聽過吧?要想有充足的精神財富,就得先從讀書開始。
有的人很愛讀書,每天也會花很多時間泡在書里,但是讀了這本忘了那本。為什么會這樣?還是你不會讀書造成的。
你是怎樣去讀一本書的呢?你是不是在讀書的時候做了讀書筆記?你會不會把這個習慣帶到生活中的很多事中去?如果你養成了這個習慣,那無疑是最好的,因為這可以幫助你加深記憶,把記憶的時間無限延長。這樣在你需要用到的時候才能拿得出來。
可是有的人讀完了書,還記得書里講的內容都有些什么嗎?
當別人問起你喜歡什么書時,你可能會把記憶猶新的書名告訴他。可是當別人繼續追問你下面這些問題的時候,您是不是同樣能對答如流呢?
這本書的內容是什么?
最讓你記憶深刻的是書的哪一節?
讀了這本書后對你的啟發是什么?
這本書對讀者有什么好處?
仔細一想,好像真的答不上來,更不要說將讀過的書運用到生活中去了。
“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在其著作《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詳細介紹了讀書筆記的重要性以及怎么做筆記的方法。他獨創的整套筆記讀書法包含了從選書,買書,讀書,做筆記到重讀五個步驟,他認為有目的性地讀書,改變讀書方法,能給我們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帶來根本性地變革。
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總銷售量超過50萬冊,書中寫到的讀書方法在社會各界人士中引起了廣泛關注,好評如潮的同時,也受到大量有識之士的積極推廣和學習。
奧野宣之也是個“斜杠青年”。他在大學是學的新聞專業,一直從事報刊書籍的出版工作。在工作之余,他利用出版社的工作經驗當起了專欄作家,同時也是經常出現在電視節目和網絡各大論壇中的活躍份子。
同時奧野宣之還是一個筆記本記錄的踐行者。不管什么場合,他用筆記本記錄的習慣都沒有改變,他的這種學習方式經過電視臺節目的播出后一度引發了大家的狂熱模仿。
他的著作包括《三本書創造好點子》,《“處方簽”讀書法》,《如何寫游記和散步日記》等。
奧野宣之是把筆記讀書法運用到極致的人,讓我們跟著他的書一起來學習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如何選書和買書
2,如何讀書和做筆記
3,如何將筆記運用到工作生活中
如何選書和買書
也許你會覺得,讀一本書只需要記住1%或2%的精髓內容就已經很好,何必強求那些用不上的內容呢?既然已經讀過這本書了,大腦里總會留下點什么。說不定在需要的時候,更多最深層次的記憶就會被挖掘出來了。
可是人的記憶是有限的,尤其是那些你并未在意的經歷,更加不會牢固的記載在你的大腦里。當你需要用到書中那99%的知識,卻只能說,“好像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或者“我以前似乎看到過這方面的內容”。這樣的狀態是不是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呢?
就算那些讀過很多書的牛人,他們對一本書讀得非常仔細,但是也會在又讀其他書籍時也會忘記前一本書的那1%到2%。
所以,這樣讀書跟沒讀有什么區別?人類進化到今天也并不能發展到只用眼睛就能記住每本書的內容。如果書中的知識不能被我們牢牢掌握,即使不停的去讀書,對我們來說也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要讀書,首先得學會選擇對自己有用的書。
在某知名問答網站上有這么一個問題。提問的人說年紀一大把了,才發覺自己書讀的太少,沒有太多見識。想從現在開始多讀點兒書吧,卻又不知道該買什么樣的書讀才對。
眾多網友在看到這個問題后紛紛出謀劃策。有說讀名著的,有說喜歡什么讀什么的,還有的直接把自己認為好的書單推薦了出來。
不知道那位提問的網友最后有沒有買到適合自己讀的書。但是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給人一條魚,也許你能幫他解決了這頓飯不用餓肚子的苦惱,但是下一頓飯他沒有魚吃一樣會挨餓。如果你能教給他捕魚的方法,那么他學會后能每天有魚吃,就再也不用挨餓了。
買書也是相同的道理。只有學會如何去買書,你的閱讀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講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說的,“買書還有什么學不學的,網絡書店,實體書店一大堆,給錢就能拿走,多簡單!”可是你忽略了一個問題。你買的書是你真正需要的嗎?對你能帶來多大的幫助?你把書買回去都讀完了嗎?
這些做法造成的后果是:要么你買的書不如預期,沒有多少閱讀價值;要么買的太晚,已經事過境遷不需要了;要么就是別人喜歡的流行,對你來說卻毫無感覺。
那應該如何選書買書才是有用的呢?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用購書清單。
購書清單,其實就是把你想要的購買的書記錄下來的一種表格。它的作用是發現你讀書的目的,以及讓你能快速買到自己需要的書。同時在制作購書清單的過程中,也能讓你了解自己真正的閱讀喜好。
那怎樣制作購書清單呢?
建議用手寫的表格。雖然現在很多手機APP里面都有書單功能,但是因為在手機上操作很快捷的原因,所以會不知不覺中將APP中的書單添加得越來越多。這樣去購買時,往往會增加查找難度,反倒耗時又費力。
而我們換成A4紙打印出來的表格就不一樣了。表格中分別注明“書名”、“作者名”、“出版社名”,購買新書也可以加入“序列號”。把表格夾在筆記本中隨身帶著。有自己喜歡的書,可以立馬拿出來,用筆把信息填在這些格子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在紙上就可以隨時翻閱,不會忘記也不會錯過每一本書。買書的時候更是非常方便,真正做到省時又高效。
做好了表格,還得往里面填上內容,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這個內容就是你想要買的書的相關信息。那怎么收集這些信息呢?
方法一,從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收集。不管是上班路上在地鐵里見過的廣告,還是午間休息時餐廳里的電視新聞,或者是喝咖啡間隙手中拿著的報紙雜志,只要你能留意觀察,就能找到你想獲取的書籍信息。
方法二,清單要用,筆記本也不能忘。看到有用的信息,可以馬上記錄在清單上。也可以把更詳細的內容記在筆記本上,比如時間,相關報道,書評等。這樣做成備忘錄的模式,下次再看到你買的清單上寫的那本書,就能想起自己買這本書的原因和過程,一目了然。
方法三,從報刊中的書評入手。對于經常讀報的人來說,報刊無疑是一個獲取信息的重要窗口。從報社的編輯方式和報刊中的評論作者中,也能找到對于書籍的相關報道。把書評內容多讀幾遍,多留意自己喜歡的評論者的文章。除了把有關書的信息記在清單里,還可以把這些紙質刊物的內容剪裁下來,貼在自己的筆記本中。可以長期保存的同時,也能夠幫助自己加深對書的理解記憶,一舉多得。
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曾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讀一本好書,可以將我們引領至一個更高的思想境界,相反,讀一本平淡無趣的書,就只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生命了。
而購入清單是幫我們選出一本好書的最佳工具,是開啟我們智慧之門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如何讀書和做筆記
在本書中,作者介紹了讀書筆記五步驟中的“讀書”和“記錄”這兩個重要的部分。
我國清代著名的史學家和思想家章學誠曾經在他所著作的《章氏遺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果讀書不及時做筆記,就如同雨滴落入大海一樣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也許有人會覺得,一邊讀書一邊抄筆記既費時又費力,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可是我們讀書是為什么呢?難道不是為了學到書中知識為你所用嗎?
讀書筆記雖然看似辛苦一點,卻能幫你在以后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因為讀書筆記就如同我們收藏的寶庫,總會讓我們充滿驚喜和希望。
所有思考和靈感都是處在虛無中,但是當我們用筆把它們寫下來后,就成了看得見摸得著而且不會消失的重要資料。這樣的筆記是幫助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進步的最好方法。
如何才能做到堅持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告訴大家三個有用的方法。
一,首先要養成記筆記的習慣。
我們不斷重復某一種行為,就會形成一種習慣。不管是大腦中的思想還是外在的行動,都會被你這種習慣的潛意識所改變,也就是說新的習慣會代替舊的習慣。
比如大多數人寫字都用右手,這是從小媽媽培養的好習慣。假如某天我們試著換成左手寫字,那肯定會難受得像個殘廢人一般。這說明了原有的習慣被改變是一個別扭的過程。但是假如我們每天都堅持用左手去寫字,時間稍長,我們就會慢慢的習慣了,這說明經過不斷重復后,可以改變原有的習慣。
寫讀書筆記也是如此,在堅持刻意做筆記的過程中,就會改變原來不做筆記的行為,從而養成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
二,把讀書筆記的作用最大化。
讀書筆記中所記的都是書中的精華內容,或是自己讀書時的所思所想。當我們合上書,然后在生活工作中需要使用到書中講過的那些知識財富時,只需要翻開筆記本,找到自己曾經辛苦做出來的筆記就能實現,輕松又省時。
當讀書筆記一次次幫助我們解決了生活工作中的疑難雜癥,我們就能切切實實感受到讀書筆記帶給我們的好處,這樣才能成為讓我們堅持寫讀書筆記的原動力。
三,找到自己獨特的記錄方式。
買衣服時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的確,把別人穿著好看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效果不一定會像別人穿得那么好。因為每個人的體型,氣質和風格決定了自己的穿衣打扮。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
怎樣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讀書筆記也是這個道理。有的人喜歡摘錄,有的人更鐘意寫批注,甚至使用怎樣的筆記本和鋼筆,也有不同的講究。
讓讀書筆記成為一件令自己愉悅的事,也會促使我們在寫讀書筆記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法國18世紀啟蒙思想家盧梭,在他的著作《愛彌爾》一書中寫道,死讀書的人“就好比在海灘上拾貝殼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貝殼,結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到一大堆貝殼,不知道選哪一個好的時候,只好通通扔掉,空著手回去。”
因為那時候的法國有很多人喜歡接受新知識,花了很多時間學這學那,到頭來還是只有別人的思想,自己卻沒有變得更有智慧。所以盧梭反對一味地濫讀書。
如果你能改變讀書方法,把目的換成是為了寫讀書筆記而讀書,那就不是濫讀書了。作者奧野宣之提到了寫讀書筆記時摘抄容易,但是感想就需要你仔細閱讀和思考,可見寫讀書筆記其實就是一種思想輸出的過程。
有輸入才能有輸出,當你帶著這樣的目的去讀書,你就會思考,就會去尋找書中的重點內容。引起共鳴的地方你會反復讀,不重要的地方一帶而過。這樣不但提高了閱讀速度,而且也加深了對于重點內容的理解記憶。
寫讀書筆記另一個理由是,會讓你有成就感。讀書也是一種勞動,勞動就得有成果,如果勞而無功就會打擊勞動積極性。當你讀完一本書,筆記就是你的勞動成果,不論寫得怎么樣,都是一種很好的知識積累。因為這句話是你讀了這本書以后有力的證明,能將你書讀完后的無形轉化為有形。比起關上書來什么也不記得,更加有意義。
但是你可能還會覺得困惑,讀書筆記雖然重要,卻也很麻煩,要怎么樣才能把讀過的每一本書都做好讀書筆記呢?
千萬不要以為讀書筆記就是學術報告似的長篇大論,你這樣想的話,首先就被自己給打敗了。如果你在最開始只用一句話記錄下自己讀書的時間、書名和簡單的感想,也是可以的。不用太復雜,簡單的方式可以提升你把筆記繼續寫下去的信心。
讀書筆記就像寫日記,如果你哪天沒有寫,你的節奏就會慢下來,漸漸的你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淡,最后不了了之。堅持是最好的方法,不做表面文章,不為完成任務,日積月累后你就會覺得,寫讀書筆記越來越容易,而且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已經儲存在了你的大腦中。
那讀書筆記到底該怎么做才對呢?
雖然讀書筆記可以只寫一句話,但是那未免也過于簡單了。每一本書都是作者的心血,有的書甚至是耗費作者幾年、十幾年的光陰才能完成。如果只寫一句話的讀書筆記,難免會忽略掉書中太多的精髓內容。
作者奧野宣之在本章中介紹的“蔥鮪火鍋式筆記法”,能夠幫助你更好的制作讀書筆記。
所謂的“蔥鮪火鍋”,是一種在金槍魚肉中加入蔥段的火鍋吃法,味道鮮美,香味濃郁。這里面的蔥就像是四川名菜回鍋肉中的蒜苗,不是調料,而是一種配菜。讀書筆記中的摘抄和感想,與“蔥鮪火鍋”中的魚肉和蔥的關系大相徑庭,缺一不可。
如何摘抄和評論奧野宣之同樣給出了方法。
首先準備讀書筆記專用筆記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工具就像生活中的儀式感一樣必不可少。筆記本可以讓你有正確對待讀書筆記的認同感,不會讓你潦草行事。
其次,用“篩選程序”確定書中你認為重要的部分。這里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通讀全書,在快速瀏覽的過程中,把自己喜歡的頁碼折上一角;第二步,對折角內容進行重讀,再次對好的內容進行折角;第三步,對折了兩次角的內容再次閱讀,仍然覺得對自己有用的部分用筆做好標記,并重讀一遍。確實好的內容,就可以進行摘抄和評論了。
最后,在評論時,要寫出自己對于摘抄內容的所思所想,必須為發自內心的感受。盡量做到語句精煉,思想深刻。
另外,在標記時,你可以使用彩色鉛筆或是書簽。在寫讀書筆記時,把摘錄和評論用不同的記號注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自己用得順手看得順眼才行。
相傳北宋文學家蘇軾有個關于讀書筆記的典故,非常有趣。蘇軾讀《漢書》,第一遍,讀過一段后在讀書筆記中寫三個字,讀第二遍時寫兩個字,讀到第三遍時就只寫一個字。外人看著像亂碼一樣的讀書筆記,隨便你指出哪個字,蘇軾都能背出書中的大段原文。大文學家的厲害之處,可見一斑。
蘇軾把書讀薄,再通過筆記把書讀厚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他一生清貧,可這種寫讀書筆記的精神,不得不說讓人欽佩。
無數的名人和偉人,他們的物質財富也許不值一提,但是精神財富卻讓他們成為了最富有的人。
如何將筆記運用到工作生活中
在我國古代的秦國,有一個叫孫陽的人,他有著非常厲害的辨認好馬的本事,他就是人們口中的“伯樂”。伯樂寫過一本書叫《相馬經》,伯樂在這本書里詳細的記錄了挑選好馬和劣馬的方法,而且還配上了圖。
他的本意大概也跟現代人寫書傳播知識和經驗的出發點相同,都是想幫助世人學以致用,少走彎路。
伯樂有一個兒子,他從小看著自己的父親被世人所仰慕,所以也夢想著成為父親那樣的人。兒子把伯樂的《相馬經》背得滾瓜爛熟,以為從此后就可以和父親一樣厲害了。
有一天,他決定去外面試試自己的真本領。正在路上走著走著,發現了一只癩蛤蟆。兒子看到癩蛤蟆腦袋中立馬浮現出父親伯樂書中講到的“高額頭、亮眼睛、大蹄子,就是好馬。”于是兒子趕緊把癩蛤蟆抓回了家。
到家后,兒子高興地對伯樂說,“我找到了一匹很好的馬,就是除了蹄子不夠大,其他條件都符合。”伯樂一看,差點被氣死,真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伯樂兒子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對讀過的書生搬硬套,以至于鬧笑話的例子。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經常遇到這種情況?讀了很多書,也寫了很多筆記,但是到真正要用的時候,卻說也說不出來,寫也寫不出來,尷尬之余恨不得把書隨時帶在身上。
這種情況,其實正是你讀過的書沒有轉換為你的思想所造成的。別人書中的知識還是別人的,因為沒有被你內化吸收,所以你才不會靈活運用到你的工作和生活中。
作者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說道,“活用”是讀書的終極目的,不能學以致用,讀過的書也是白讀。而重讀讀書筆記,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將書中的知識轉化為實戰思維。
著名的歷史學家吳晗說,“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
讀書筆記中有很重要的兩個步驟摘錄和評論,把自己認為有用的部分抄下來后,還需要在后面寫上自己對于這部分的所思所想。評論的過程就是你創造的過程。
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重讀讀書筆記卻讓我們可以更好的利用曾經出現過的思維瞬間,重新抓住自己需要使用的靈感。
對于很多喜歡寫作的朋友來說,沒有創作靈感是很苦惱的事。作者奧野宣之把讀書筆記比喻為“思想的倉庫”,也像是處理好后只等下鍋的肉和菜。有了早已備好的原材料,只需下鍋處理一下就是一盤美味佳肴。寫作時拿出讀書筆記看一看,素材信手拈來,原創文章從此變得更加有滋有味。
重讀筆記也能讓我們徹底掌握書中內容,加深我們對于之前不甚了解的部分的理解記憶,讓我們不至于陷入“半罐水響叮當”讓人笑話的不利境地。
而且在重讀筆記的過程中,通過再一次的思考,能夠讓我們在過去的思想記錄上發散出更多的思維信息,從而讓我們有更多的知識獲取。
那重讀筆記的正確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選擇正確的時間和地點進行重讀。同我們在吵鬧不堪的環境中讀書時會注意力不能集中的道理一樣,重讀讀書筆記同樣的需要在相對安靜的地方進行。比如咖啡館,或者是睡覺前那段時間,在家務事和公事都處理完畢的情況下,進行重讀才不會容易受到干擾。
其次,讓好的重讀習慣引導你。可以做一個重讀計劃,并把計劃書寫下來。不管你是打算三天讀一次,還是一周讀兩次,都要按照計劃認真實施。重讀筆記并不會花你太多時間,通常幾十秒或幾分鐘就可以完成,與重讀原書相比節省了太多時間。
另外,重讀筆記可以用便利貼的方法。如果筆記太多,想要重讀或者尋找筆記內容就會成為一個難題。這時你可以用便利貼或紙膠帶,事先做好標記。也可以在筆記本封面寫上書名,在書脊貼上相關標志。這樣一目了然,讀起來方便很多。
如果想要把讀書筆記本管理的更好,還可以用通過電腦制作資料索引的方法。電腦管理簡單快捷,而且存儲量非常大,對于讀書筆記多的人來說,更加科學化。每寫完一本筆記,用便利貼排好序,并在電腦中建立專用表格。錄入各項信息,比如“編號”,“記錄日期”、“筆記類型”、“書名”、“作者”、“出版社”,需要的時候,只用搜索相關信息,電腦就會為你查找到相關筆記本。
所有的方法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好地對筆記進行重讀,在高效利用時間的同時,讓我們的大腦得到更多的知識儲備,進而更好地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通過詳細地講解讓我們學會了如何選書和買書,如何讀書和做讀書筆記以及如何把讀書筆記中的靈感和想法運用到實際中去。
首先,用購書清單的方式幫助我們選擇對自己有用的書;其次,通過改變讀書方法,帶著寫讀書筆記的目的進行閱讀并摘抄和記錄感想,“蔥鮪火鍋式筆記法”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完成讀書筆記;最后,在重讀筆記的過程中讓我們對書中知識再次理解和運用。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到這里就解讀完畢了,愿大家都學有所得。那些靠寫作月入過萬的人們的確讓我們羨慕,但是只要我們學會了讀書寫作的方法,加上堅持不懈的努力,那樣的目標同樣也可以實現。
以下是講書稿文字版:
如今這個知識付費盛行的時代,有很多靠著寫作月入過萬的人。90后,甚至95后的年輕人在干著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拿起筆當起了“斜杠青年”,過上了體面又輕松的生活。
財富是普天之下的大多數人所追求的目標,現實的世界中,物質上的貧窮會讓人寸步難行。著名作家趙鑫珊先生曾說過,“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能同時滿足物質和精神財富的事,讀書寫作無疑是最佳選擇。
但是有的人很愛讀書,仍然是讀了這本忘了那本。為什么會這樣?其實是你不會讀書造成的。你是怎樣去讀一本書的呢?你是不是在讀書的時候做了讀書筆記?你會不會把這個習慣帶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在其著作《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詳細介紹了讀書和做筆記的方法。他認為有目的性地讀書,能給我們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帶來根本性地變革。
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總銷售量超過50萬冊,書中寫到的讀書方法在社會各界人士中好評如潮。他用筆記本記錄的學習方式經過推廣后,一度引發了大家的狂熱模仿。
下面讓我們跟著他的書一起來學習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如何選書和買書
,2,如何讀書和做筆記
,3,如何將筆記運用到工作生活中
如何選書和買書
要讀書,首先得學會如何挑選有用的書。
也許有人會說,“買書還有什么學不學的,網絡書店,實體書店一大堆,給錢就能拿走,多簡單!”,這些做法造成的后果是:要么你買的書不如預期,沒有多少閱讀價值;要么買的太晚,已經事過境遷不需要了;要么就是別人喜歡的流行,對你來說卻毫無感覺。
那應該如何選書買書才是有用的呢?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用購書清單。
購書清單可以幫助你找到自己讀書的目的,以及讓你能快速買到自己需要的書。同時在制作購書清單的過程中,也能讓你了解自己真正的閱讀喜好。
那怎樣制作購書清單呢?
用A4紙打印表格,在表格中分別注明“書名”、“作者名”、“出版社名”,購買新書也可以加入“序列號”。把表格夾在筆記本中隨身帶著,平時記錄,買書時對照著挑選。
收集書籍信息的方法有這些:
方法一,從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收集。只要你能留意觀察,就能找到你想獲取的書籍信息。
方法二,清單要用,筆記本也不能忘。看到有用的信息,可以馬上記錄在清單上。也可以把更詳細的內容記在筆記本上,
方法三,從報刊中的書評入手。報刊是一個獲取信息的重要窗口,從報社的編輯方式和報刊中的書評中,找到對于書籍的相關報道。
購書清單是幫我們選出一本好書的最佳工具,是開啟我們智慧之門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如何讀書和做筆記
我們讀書是為什么?就是為了學到書中知識為你所用。讀書筆記雖然看似辛苦一點,卻能幫你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寫讀書筆記是一種思想輸出的過程,有輸入才能有輸出,當你帶著寫筆記的目的去讀書,你就會思考,就會去尋找書中的重點內容。而且不論寫得怎么樣,讀書筆記都會讓你有成就感。
要怎么樣才能把讀過的每一本書都做好讀書筆記呢?
千萬不要以為讀書筆記就是學術報告似的長篇大論,只用一句話記錄也是可以的。不用太復雜,簡單的方式可以提升你把筆記繼續寫下去的信心。
讀書筆記就像寫日記,必須堅持。如果你哪天沒有寫,你的節奏就會慢下來,最后不了了之。
作者奧野宣之介紹的“蔥鮪火鍋式筆記法”,能夠幫助你更好的制作讀書筆記。
所謂的“蔥鮪火鍋”,是一種在金槍魚肉中加入蔥段的火鍋吃法,味道鮮美,香味濃郁。這里面的蔥是一種配菜,與讀書筆記中的摘抄和感想,道理相同。
如何摘抄和評論奧野宣之同樣給出了方法。
首先準備讀書筆記專用筆記本。筆記本可以讓你有正確對待讀書筆記的儀式感,不會讓你敷衍了事。
其次,用“篩選程序”確定書中你認為重要的部分。
最后,在評論時,要寫出自己對于摘抄內容的所思所想,必須為發自內心的感受。盡量做到語句精煉,思想深刻。
另外,在標記時,你可以使用彩色鉛筆或是書簽。在寫讀書筆記時,把摘錄和評論用不同的記號注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自己用得順手看得順眼才行。
如何將筆記運用到工作生活中
對讀過的書生搬硬套,其實也是你的思想沒有被書中知識內化所造成的。
作者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指出,重讀讀書筆記,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將書中的知識轉化為實戰思維。
對于很多喜歡寫作的朋友來說,沒有創作靈感是很苦惱的事。作者奧野宣之把讀書筆記比喻為“思想的倉庫”,寫作時拿出讀書筆記看一看,素材就能信手拈來。
重讀筆記也能讓我們徹底掌握書中內容,加深我們對于之前不甚了解的部分的理解記憶。而且在重讀筆記的過程中,通過再一次的思考,能夠讓我們在過去的思想記錄上發散出更多的思維信息,從而讓我們有更多的知識獲取。
那重讀筆記的正確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選擇正確的時間和地點進行重讀。重讀讀書筆記需要在相對安靜的地方進行,比如咖啡館,或者是睡覺前那段時間。
其次,讓好的重讀習慣引導你。可以做一個重讀計劃,并把計劃書寫下來。重讀筆記并不會花你太多時間,通常幾十秒或幾分鐘就可以完成。
另外,用便利貼的方法重讀筆記。事先做好標記,讀起來方便很多。還可以用電腦制作資料索引,更加科學化。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通過詳細地講解讓我們學會了如何選書和買書,如何讀書和做讀書筆記以及如何把讀書筆記中的靈感和想法運用到實際中去。
首先,用購書清單的方式幫助我們選擇對自己有用的書;其次,通過改變讀書方法,帶著寫讀書筆記的目的進行閱讀并摘抄和記錄感想,“蔥鮪火鍋式筆記法”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完成讀書筆記;最后,在重讀筆記的過程中讓我們對書中知識再次理解和運用。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到這里就解讀完畢了,愿大家都學有所得。那些靠寫作月入過萬的人們的確讓我們羨慕,但是只要我們學會了讀書寫作的方法,加上堅持不懈的努力,那樣的目標同樣也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