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年味|憶我們小時候的春節
/文梁子
元旦佳節已過,很快又是春節了。還在上小學二年級的小外甥來家里吃飯時,很興奮地翻著日歷,計算著春節前的日子,而我們這些大人們卻都笑著搖搖頭,沒有明顯的興奮和期待。是啊,現在的春節物質是極大豐富了,可玩的地方也多了,可為什么越來越感覺沒意思了呢。看著小外甥興奮地跑來跑去,我不僅陷入了沉思,想起自己小時候過年的情景。
我的老家是河南一個普通的小鄉村,還記得自己上小學的時候,家里不富,村里也窮。那時臨近的原陽、延津兩個縣常常和我們封丘并列,被外地人簡稱為“原延封”,是遠近皆知的三個貧困縣。人們大多都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當地沒有那么多工作機會,也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就靠著幾畝薄田維持著一家人的生計。我們老家把春節俗稱為“年歇”,在我們小孩子心中,“年歇”充滿著開心和歡樂、可以有壓歲錢收、有新衣服穿、有好東西吃。
過年前的日子幾乎都是倒著數的,天天扳著指頭計算過年還有幾天,在那些日子里,每天都是異常興奮和激動的,其中還夾雜著些許急躁不安。在我們的急切盼望中,首先迎來的是臘八節,每逢這天早晨,母親都會熬上一鍋濃濃的粥,粥中要有八樣糧食:大概是大米、小米、玉米、大棗、豇豆、花生米以及蓮子等八樣(也許會有所不同),以祈來年五谷豐登。這一天,人們會非常善待那些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乞討者,就連我們這些調皮的孩子也不再捉弄他們,不管是到誰家,都會盛上一碗濃濃的臘八粥給他們喝。同時大人們也會帶著我們端著一碗臘八粥往院子里外的棗樹上抹,據說喂了臘八粥的棗樹會結很多的棗,并且又脆又甜。過了臘八節,再熬半個月,就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節了。在我們家鄉是比較重視這個節日的,據說這一天是灶王爺夫婦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職的日子,沒有特殊情況,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要在晚飯前趕回家里,以免祭灶祭到別人家。祭灶節是講究禮儀的,這天晚飯要吃面條,要準備祭灶糖(芝麻和糖熬制而成)。祭灶儀式要由家中男性長者舉行,一出鍋要先盛出兩碗作為供品和祭灶糖一起擺在廚房灶臺上,供灶王爺和灶王奶奶享用(據說是讓他們上天匯報工作的時候多說說這一家人的好,祈求來年佑護全家平安),最后要把已經張貼了一年的舊灶王神像接下來燒掉,同時念叨幾句祈福語,如:愿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二十三夜去,初一五更來等等,到這就算祭灶完畢,大家可以用餐了。
到了祭灶節,春節就近在眼前了。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貼畫畫;二十九,去買酒;年三十,吃餃子;年初一,作揖兒。對于大人們來說,這可用迫在眉睫來形容,因為春節前后的幾天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回家過年了,一般很少再會有集市,所以必須在此之前備足年貨,安排好一切事宜。不過,對于年少的我們來說,時間還是過的太慢。看著日歷一天一頁的翻過,距離春節的那一頁之前還有那么多,于是真恨不得早早把春節的那一頁撕下來 。
終于,在大人們的忙碌中,在我們的熱切盼望中,除夕夜到了。在這一天的下午,需由家族中的男性長者到家族墳塋擺供品、放鞭炮,請祖先們回家過年,記得小的時候和我父親一起去過,那時,心中真是充滿著恭敬、好奇、興奮和神秘。儀式結束返回家,也就等于把祖先請回了家,這時就由父親把珍藏了一年的祖宗神像圖拿出來,掛到正堂,然后擺上供品。這時除夕夜也就開始了,忙碌了一年的大人們也終于松了口氣,可以暫時不想那些煩心的事,鄰里親友相互串串門,嘮嘮家常。而對于終于盼來了過年的我們來說,則更是不安分的,小伙伴們成群結隊地在大街上玩耍,大聲地喊著笑著鬧著,那時的我們真是無憂無慮,仿佛這世間一切的歡樂都是屬于我們的。等我們玩夠了瘋夠了,大概也就是深夜了,于是便各自回家。記得當時還有守年(或者守歲)的風俗,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整夜不睡覺,幾個人打撲克或者聊講笑話、講故事,坐等新年的到來,據說這樣的話可以長壽百歲。記得我也曾經試過兩次,不過每次都是不知不覺睡著了被母親抱到床上。
大年初一早上,大概在凌晨五點鐘左右,睡得正香時就被母親悄悄喚醒了。迷迷糊糊穿上新衣,在寒冷中、在打著冷戰的哆嗦中,心中便被一種神秘的氣氛籠罩著,正堂祖宗神位前的大紅蠟燭早已點燃,畢畢剝剝地燃燒著。母親忙著煮水餃、忙著準備祭祀神靈、祖先用的金箔元寶等,父親則帶著我準備放鞭炮。此時是不準大聲說話的,更不準說不吉利的話,據父母說,這關系著新的一年中一家人的運勢,于是在這神秘的氛圍中恭恭敬敬地給神靈給祖先磕頭。此時水餃也已煮好,母親先盛出來幾碗放到神靈、祖先的神位前請他們享用,父親便端著其中一份到院子當中,當他把餃子舉過頭頂敬四面八方的神靈時,我則奮力舉起綁好了長長鞭炮的桿子站在院子的高臺上,等待父親把鞭炮點燃,之后隨著點燃后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每年一度的大年初一祭祀神靈和祖先的儀式正式結束。 在吃餃子之前,按規矩我們會給爺爺奶奶、父母一一磕頭拜年,而長輩們也會發送給我們壓歲錢,從一元二元到十元二十元不等。我們最開心最激動最期待的也就是這一刻了,收好了壓歲錢,匆匆吃過幾個餃子后,我們就急急的跑出去呼朋引伴挨家挨戶走街串巷大拜年。這一天不管是到誰家,都會有糖果瓜子招待,不一會的時間,我們的衣服口袋便都鼓鼓的了。拜過年后,伙伴們便都聚在一起放鞭炮,玩游戲。一般初二過后,就開始跟著父母走親戚了,就這樣,一直無憂無慮玩到正月十五十六,正月十七就是開學的日子了,我們的心才稍稍收回,于是又一個新的學年開始了,便又開始了一個新的希望、新的輪回!
時光如梭,一轉眼三十年過去了。如今,父母都已年過七十,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有著深愛的妻子和孩子。考慮的問題多了,關注的事情多了,就再也不會是那無憂無慮的少年。年雖然還是那樣的年,還是一年年的過,哪怕是物質生活比原來極大豐富,可年少時的那種開心和樂趣卻再也找不回來了,于是也就慢慢體會到為什么大人們、老人們并不像年少時的我們那樣盼著過年。
孩子們也會慢慢長大,我不知道他們對春節的期待能持續多久,我不知道他們是否也會像我們一樣老于世故,漸漸失去很多的單純的快樂。但我堅信的是,孩子們會有他們自己的方式,他們自有他們的期待和歡樂!
#羽西X簡書 紅蘊新生#。http://www.lxweimin.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