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何種生活狀態(tài),煩惱總是恒定的,快樂與否取決個人。-題記
三月,日子過得異常充實,每天近乎以跑步速度工作、飛速運轉大腦、努力地克服與不斷地突破。
談下新認知。
1、平和心態(tài)看職場高反
-美資企業(yè)給你絕對的自由,卻要求你無比的自律。雙休,上下班不打卡依然可以報加班。同事之間除了必要的工作討論,上班時間從不閑聊。對我這種平日話癆到可以開開脫口秀的人而言,第一周如同灌了啞藥。
真正的高反來自觀念和習慣差異。在原東家待了八年,思維與工作習慣流露于無形。有些習慣未必不好,只是在新的環(huán)境不適用。
這一過程注定不會很愜意,如同平原待久的人乍登高原,缺氧導致身體出現了各種異常,想要克服只能靠自己的意志力調節(jié)。度過這一時期,回首時才會發(fā)現原來自己真的站到了更高處。
生活是個公平的交易,溫水煮青蛙固然舒適,但有一天困難會組團襲擊,安逸多年的人注定喪失風險抵抗能力。與其這樣,不如將問題與麻煩均勻地,甚至更多地提早放在人生旅途中,翻越了山峰,走到丘陵地帶才能如履平地。
2、不輕易貼標簽
我們習慣給物品貼標簽,因為有助于篩選。但標簽貼得隨意也受主觀情緒影響,很難讓人站在客觀角度判斷分析問題,失去了進一步接觸的機會。
所幸這一個月,工作不重復,認知每天都刷新,逐步養(yǎng)成不貼標簽的習慣,也能夠讓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到他人。
學會傾聽,多問問題,放慢速度。
3、保持學習能力
學習是對邏輯思維的持久挑戰(zhàn)。從一大堆事物里,挑主線,抓共性,這是一個既燒腦,又鍛煉的過程。而大腦總是越用越靈活。
三月份,宏觀上了解了洗衣機生產流水線,冰箱的生產經過以及核心技術分布。細節(jié)中學習了產成品差異分攤,成本臺帳與財務入賬科目的勾稽關系,產能高低對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推式領料單與拉式領料單的區(qū)別。
二廠離居住地17公里,來回開車3小時,中午午休。單一次洗衣機盤點能走24000多步,整個過程雖然辛苦,卻也收獲滿滿,
聊聊三月有趣的事兒
上海培訓,Manoj是總部的內審總監(jiān),印度人。坦白說,國家對印度的報道絕對是側面的,精英階層的印度人,很努力,也足夠聰明,而且他們的國籍已經逐步淡化。睿智幽默,又有著不輸給中國人的人情世故。
一次EY的培訓。EY的經理為與客戶保持良好關系,開場特地提及在美國度假時,朋友家有一個用了近30年的WHIRLPOOL冰箱,表面至今錚亮
Manoj手支著下巴,思索兩秒:You know, it's a good thing for us ,but also a bad thing for us。
三月工廠審計,來了兩位美國同事。Brain幾乎是個中國通,絕對的逗比。不時在車里模仿英國人說話,以證明美國人的英語是多么完美,
他舉例一位英國同事搭乘美國航空公司的飛機,問空姐要"water",美國空姐聽兩遍了,答復均是”what",同事無奈用來西班牙語"Aqua",空姐頓悟。
Brain總結,他們能聽懂我們說話,可我們聽不懂他們的,你說誰的發(fā)音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