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東#早安新網師(702)
每日閱讀后寫點批注,新網師稱之為每日打卡,初衷有三:一是培養每日讀寫的習慣;二是磨練思維;三是共讀共寫,相互交流。
日常實踐中,經常出現幾種現象:
一是打卡隨感化。缺乏明確主題,缺乏嚴密邏輯,缺乏思維洞見,只是泛泛地寫一些隨感。
二是打卡應付化。為打卡而打卡,為應付考核而打卡,有的三言兩語,有的內容與學習無關,有的只是摘抄文章。
三是只打卡不點評。不關心他人寫了什么,他人如何理解,他人有何洞見,他人的思考有何不足。
四是打卡虎頭蛇尾。一開始感覺新鮮好奇,久而久之,失去興趣就慢慢放棄。缺乏規劃,不忙時還能寫幾段,開學后,感覺工作忙就放棄了。
五是打卡缺乏指導。講師只是提出要求,但指導不夠,關注不夠。講師能每日打卡,親自示范,對于促進打卡質量很重要。講師如果關注學員打卡,并適當點評,能調動學員的打卡積極性。
有朋友認為打卡存在形式主義問題,建議在考評中減少打卡所占分值。對于具體的考核辦法,完全尊重講師意見。但當發現打卡存在不足時,是縮減分值或干脆取消,還是回到源頭,重新思考打卡的初衷、價值、問題,進而提出有效策略。這是兩種不同的思維路徑。
20年前,教育在線論壇之所以火熱,其實就是每日打卡,點燃了了幾十萬教師的熱情,滋養、“孵化”了管建剛、劉恩樵等眾多一線名師。今天的打卡讓有的老師感覺似乎價值不大,那么,問題的癥結在哪里?
是打卡價值不大,還是打卡偏離了方向?
要做成一件大家都還不了解的事,總會伴隨一些不足,需要直面問題,回到源頭,深入思考,持續行動,不斷完善。如果一聽到有批評反對的聲音,就取消、終止,這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取消問題。
但取消一個舊問題,又會衍生新問題。
早晨,有朋友溝通打卡之事,故有上述思考。當然,如何考核等課程內的事,還是完全尊重講師的意見。一點思考,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