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王朔的一句話,據說語出《致女兒書》,這本書幾年前看過,沒記得什么特別的內容,因為這句話,有心再讀一遍。那話是:“你必須只有內心豐富,才能擺脫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我覺得這話挺好,但是讓自己:如何做到內心豐富呢?
其實王朔這句“你必須只有內心豐富,才能擺脫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挺啰嗦。“必須只有”二選一,改成“你必須內心豐富”或“你只有內心豐富”更通順。當然人家這樣寫,也許就是為了強調“內心豐富”的重要性。寫到這里,忽然想起有個叫田震的女歌手,大概現在的90后00后都不知道了。她在一首名為《執著》的歌里唱道,【我想超越這平凡的生活】。
“擺脫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我想超越這平凡的生活”,表達的是一樣的心聲,一樣的情懷。如何擺脫?如何超越?王朔說“必須只有內心豐富”,我不知書里是否寫了“如何內心豐富”,但高曉松到底是把護照的48頁都用光的人,“風物長宜放眼量”了一下,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如何做到內心豐富?
假裝自己是一個內心豐富的人。就我尚不足道的人生經驗來看,很多事情,裝著裝著就成真的了。如果你不快樂,就假裝快樂,裝著裝著就會快樂一點了,忘了不快樂的理由;如果你不幸福,就假裝幸福,裝著裝著就會幸福了。
我把“詩”看成讀書和寫作,把“遠方”看成好奇心和夢想。“讀書和不讀書的人,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這不是說教,是看透了生活表面的相似的人、是到了一定年紀的人、是閱歷無數的人才會有的感慨,才能說出的生活的、人生的真相。
大學里即便是同一寢室里的同學,讀書和不讀書的人,都會有不一樣的人生——指的是內心的豐富。讀書多的人,更淡定從容內心富足,他能在書里知道撒哈拉沙漠哭泣的駱駝,他不曾生活在中世紀卻看到人性的黑暗,他尚未環游過世界卻猶如行過萬里路……世界那么大,有余力,就去看看。暫時去不了遠方,可以假裝在紐約假裝在符拉迪奧斯托克在世界上任何一個你想在的地方……也許有一天,你就在那里了呢。
“我想超越這平凡的生活”,我想要更好的生活。管理好自己,對自己“不拋棄不放棄”才是源動力,愛自己的人,會努力過好每一天,會善待家人和朋友,會好好工作,會努力做一個有趣的人,會不斷地學習。因為從來沒有相似的生活。
? ? ?我是秋之白華白之秋,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話可以點贊、留言或贊賞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