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媽媽,在我的潛意識里,她就是一個很強大的大人,我們三姐弟就好像在她的大翅膀下的三只小雞。在我的記憶里,媽媽很能干,也很強悍,她一個人照顧我們三。媽媽是一個典型的客家婦女,家頭教尾、田頭地尾、鍋頭灶尾、針頭線尾,她樣樣都能駕馭。
記憶里,我很少親近她,不是不想,是不敢,或許是受小時候的心智模式的影響。小時候,我是一個特別會看媽媽臉色的一個孩子,我們仨的每一次調皮搗蛋都能是壓死駱駝的稻草,結果當然少不了棍棒伺候了。我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喂豬、喂雞、挑水、撿柴、割草、打掃,只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讓她臉上能露出一絲微笑。所以,打小,爸媽就對我特別放心。
我是幸福的,當我想媽媽的時候,我開著車帶上女兒不到30分鐘的時間我就能夠到達。昨天幫婆婆刮痧的時候,我就在想:我也想我的媽媽了,有一種馬上就想見到她的沖動。
次日,我便帶上小女飛奔去媽媽家了。見到媽媽,曾經在心底默念了無數遍的擁抱,一次也沒有成功,我們身體上的親密接觸真是太少了,我始終沒有勇氣向前邁進一步。
午飯過后,安頓好小女睡著后,媽媽、妹妹和我坐在客廳沙發上聊天,我依偎在媽媽的身旁,頭靠著媽媽的肩膀,手撫摸著媽媽的手,媽媽變得不再那么高大,媽媽的肩膀瘦了,媽媽的手掌也不再那么大那么長了,我的手掌都長成媽媽的手那么大了。我長大了,媽媽卻老了,原來,媽媽也需要關心……
我們聊了很多小時候的事情,我發現我對媽媽的關心真是太少了,特別是對與媽媽的原生家庭。我知道在媽媽很小的時候,外婆就去世了,但我今天才知道,外婆是生小姨的時候難產走的,一尸兩命,那時候媽媽才10歲;原來媽媽上小學的情景就好像是路瑤《平凡的世界》里孫少平上高中時的情景:消瘦的身體忍受著譏餓在勞動,上午砍柴,下午也砍柴,基本沒有時間在學校里學習。再后來,外公給媽媽取了一個后媽,后媽對媽媽很不好,直接不給上學了,所以小學沒畢業就回家干活了。
我的記憶里媽媽和我奶奶的相處都是很好的,基本沒有正面沖突過,今天我才知道媽媽在婆媳關系上也受了很多委屈,她說在田地里種豆的時候被奶奶罵的眼淚稀里嘩啦的往豆坑里掉,你爸又常年不在家,那時候又困難,為了掙點錢來買鹽,跟著別人去封頂(蓋房子封頂)凌晨四點鐘就起床了,晚上八點才回來……
“媽媽,在我覺得特別吃力的時候,我就在想,你當初帶三個孩子還要做那么多的事情是怎么做到的,你一直鼓勵著我,當我想到你的時候,我就一點也不覺得難了。我一直都覺得你特別辛苦,我知道你不容易,雖然你以前老打我們,可我們心里從來都沒怪過你,只是有點怕你,不敢親近你。”就在這一刻,媽媽豪哭起來,哭的很大聲:“每次打完你們,我的心里就像刀割一樣……現在想想那幾十年光景都不知道是怎樣過來的。”第一次面對著哭的那么傷心的媽媽,完全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好。想起海英老師說的:情緒需要流動起來,哭也是釋放情緒的方式。是啊,這些情緒在媽媽的心里堆積了太多太久了,爸爸是個不善言談的人,年輕的時候聚多離少,都生活在那本來就是一個不善于相互表達感受的年代里。我們姐弟三又一直沒能對媽媽情緒關懷過,她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獨自承受著。“現在,想哭就哭出來吧,哭出來會好受很多的。”第一次感覺到媽媽像個孩子一樣,靜靜地陪著她,摟著她的肩膀,撫摸著她那粗糙的手,我想從今天起,我該好好陪陪我的媽媽了。
我想用海英老師分享的一段話來結束這篇文章:當你關心一個人意圖后面的需要和感受,你看見他了。透過你的心看見另一顆心,這是一個生命看見另一個生命,也是生命與生命相遇了,愛就發生了,愛會開始在心之間流動,喜悅而動人!這就是吸引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