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經典誦讀案例評比獲獎作品)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反復誦讀,讀通讀順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2.初步理解蘇東坡文章的基本內容,體會其豁達的胸襟和人生智慧。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明確目的。
(1) 猜猜他是誰?
? ? ? 余光中老先生說,如果他要出去旅行,不會找李白一起,李白不負責任。也不會找杜甫,杜甫苦哈哈的。他說他要找一個適合做好朋友,有趣的人去,大家知道他是誰嗎?蘇東坡!為什么余光中先生要選蘇東坡呢?因為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的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酒仙、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
(2) 觀看紀錄片《蘇東坡》第二集。
? ? 【一蓑煙雨】主要講述蘇東坡在黃州苦難中的自我超越。蘇東坡被貶黃州,生活困苦,精神孤獨。面臨困境,蘇東坡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轉折,從蘇軾變為蘇東坡。
(3) 明確學習目的。(出示PPT)
①借助注釋,反復誦讀,讀通讀順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②初步理解蘇東坡文章的基本內容,體會其豁達的胸襟和人生智慧。
2、 準確停頓、讀順文章。
(1)標準拼音停頓、教師范讀,提供模仿。
? ? ? 元豐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欲睡,月色/ 入戶,欣然/ 起行。念/ 無與為樂者, 遂 (suì)至/ 承天寺/ 尋/張懷民。懷民/ 亦未寢(qǐn),相與/ 步于中庭。
? ? ? 庭下/ 如/ 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 竹柏(bǎi)影也。
? ? ? 何夜/ 無月? 何處/ 無竹柏? 但/ 少閑人/ 如吾兩人者耳?
(2) 學生多形式朗讀。
①主動查閱、自由朗讀;
②學生品讀、評導結合;
③小組賽讀,互相比拼;
④配樂齊讀、走入意境。
三、欣賞書法、提升素養
四、研討分享、深入文本。
(1)理解重點字詞及句式,疏通文意。
①詞語理解:戶、欣然、行、念、遂尋、 寢、 相與、 空明 、蓋、 但、耳。
②特殊句式
倒裝句:
A相與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狀語后置)
B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一樣清閑的人罷了。(定語后置)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省略主語)
(2) 重點句子品讀。
? ? ?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蘇軾“尋”的是什么?
? ? ?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被貶謫黃州時所作的一則小品文,更像是他自己的日記、心情隨筆。
? ? ? “解衣欲睡”本來已經把衣服脫了準備睡覺,結果“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導致他“欣然起行”的絕不是“月色入戶”。此夜即便沒有月亮,他也不可能睡得著,真正讓他不睡的原因是內心的孤寂。一個人之所以感到孤獨,要么是身邊沒有人,要么是身邊即便有人,而那個人在情緒情感上與自己不在同一個頻道、同一個頻率。所以他說“念無與為樂”,沒有人可以與他交談取樂。作者不說“無與為談”卻說“無與為樂”,樂即取樂,人生在他看來就是一部喜劇,過日子就找樂子。所以才有了東坡肉的創意,才有了河東獅吼的段子。
? ? ?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于是穿好衣服去承天寺尋找張懷民。那么蘇軾在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個夜晚到底尋的是什么呢?
? ? ? 尋的是地,寧愿舍近求遠,也要冒著月色去遠處的承天寺,一個破敗的、裝修并不豪華的、四處空蕩的寺廟。
? ? ? 尋的是人,一個叫張懷民的人,一個同樣被貶謫被棄置的人,一個精神上靈魂上與自己契合的人,
? ? 尋的是情,被貶謫之后的失落,身處他鄉的孤獨,無事可做的空虛,懷才不遇的郁悶,知己難求的渴望。
? ? 佛性的人眼前所見的景也是如此之佛性:“庭下如積水空明”“竹柏”,兩個簡單的景物一個營造了清涼寧靜、似真似幻的意境,一個象征了高潔和堅毅。
? ? ? 寫作此文時蘇軾45歲,45歲可以說是人生哲思的高峰時段,很多人都是在這 個年齡段把自己、把世界看清楚的。孔子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覺得對這句話最準確的理解應該是到了這個年齡逐漸明白上天的命令,就是上天要你來到這個世界最終要你做的事情。蘇軾此時已經完全明了,所以他抱著一種佛性的自我調侃,自我排遣,稱自己為“閑人”。
? ? ? 所謂的豁達,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原諒他人的錯誤,而是笑看自己的不幸。蘇軾就是這樣。
(3)畫思維導圖。
五、讀后寫感、理解文旨。
【學生讀后感3篇】
? ? ? ? ? ? ? ? (01)回憶蘇學士
? ? ? ? 武漢市旭光學校801班? 陳汝楠
? ? ? ? 作為一篇出現在中學課本上的文章,《記承天》有著太多的不尋常:出自經歷完“烏臺詩案”,流放黃州之后的東坡居士之手;記敘的事件簡單得讓人初讀時根本意識不到它在歷史上的盛名。 初學此篇文章時,我們甚至還戲謔這是一個失眠癥患者在半夜時分的真實寫照:夜晚翻來覆去地怎么也睡不著,內心因看到照入門戶的月光十分喜悅,便乘興去攪擾自己的好朋友,硬拉著他在庭院里談天說地......然而回過頭細細評味才能發覺這意境的不可多得。
? ? ?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偉人對待身邊稀疏平常的景色的看法與我們就截然不同。月色在我看來只覺得乏味而尋常,卻在他眼里變出另外一副模樣,生出另外一番風采。借他之眼,一席皎潔月色引著我們的思緒來到了千年前蘇軾的腦海中,進入了這個千年前的場景,到達了一個我們所無法到達的時代。
? ? ? ?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對“為樂”的理解,一起喝酒吃肉是為樂,滋事找樂是為樂,鼓琴品樂也是為樂,在蘇軾眼里,能開懷暢談,賞景望月才是“為樂”。曾經意氣風發的文豪蘇軾身邊不缺仰慕者追隨者,然而“烏臺詩案”卻驅散了那些圍繞在他身側的人群,只留下一個堅貞不移的張懷民,一個有著夜半賞月情懷的張懷民。在朦朧月色下,相伴漫步著暢談人生詩歌的這一雙人影之間的這份誠摯友誼又怎么不叫我們“心向往之”?
? ? ? ?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樣的清幽環境描寫所反應出來的作者心境平靜的近乎可怕。明明經歷了“烏臺詩案”的無妄之災,為什么他不像龔自珍那樣向皇權發問?為什么他不像柳宗元一樣以詩詞抒發內心的郁悶?他的內心好似這一灘清澈的潭水,從容而自得。
? ? ? 我們愛蘇軾,愛他之文采,也愛他之對人生的體悟。蘇學士的文章在千年之后仍然帶給我們諸多的感觸。短短幾行,對友情的理解,對人生的自得都久久回蕩在我腦海中,勾起我的萬般思緒。
? ? ? ? ? ? ? ? ? (02)蘇軾為何睡不著?
? ? ? ? ? ? 武漢市旭光學校801班? 常雅
? ? ? 讀這篇文言文的題目,就令人既疑惑而又引起了閱讀興趣——蘇軾竟然在夜晚時游玩!倘若換做是我們,興許早就放下疲憊的身子躺在了床上呼呼大睡。我想,蘇軾睡不著一定是有原因的。
? ? ? ?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兩句是文章中最直接表露出蘇軾睡不著的原因之一。許是蘇東坡愛風景,看到皎潔的月亮精神便振奮起來;用襯托的手法由別人的不閑襯托他與張懷民的“閑”,許是蘇東坡白天很清閑,導致他夜晚時身子一點都不疲倦。然而這是一種猜測,但我們也不能一口否定。
? ? ? 蘇軾生活在宋朝,他很有才華,是個名副其實的文人。但是,他也遭受過許多的磨難,“烏臺詩案”以及多次被貶等等這些挫折一次又一次地像大浪般向他拍打過去。
? ? ? 或許,蘇東坡睡不著是因為在掛念百姓吧?無論貶官在何處,蘇軾都不曾放棄救濟百姓。當他看到百姓被欺壓,卻無能為力時,他只能記在心里,想著有朝一日能夠造福于百姓;當他可以獻出自己的力量時,哪怕失信于友,他都毫不在意。因為他只奉行一個宗旨:百姓的生活能得到改善。
? ? ? 或許,蘇東坡睡不著是因為自己太孤寂了吧?要不,他為什么“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呢?張懷民是作者的朋友,當時也貶官至黃州。如此,他們就有了共同的話題。人類是最富有情感的高級動物,其中友情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朋友,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你擁有了這么一個朋友,可以說是非常的幸運了。而蘇東坡就是一個幸運的人。
? ? ? 或許,蘇東坡睡不著是因為他困惑于自己為何會身處在黃州吧?蘇東坡做事光明磊落,是個正人君子,是個體貼百姓的良官,他怎能不困惑呢?這其間的原因卻是被朝廷奸臣所誣陷的。一個國家有這樣的奸詐小人做大官,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 ? ? 的確,此夜此時蘇軾睡不著,這里面也混雜了許多的原因。但我想要贊美他的是,雖然他的內心孤寂,但是他在貶官至黃州期間,他把自己活得像農民一樣,活得更是瀟灑自在。他所說的“閑”,不過是找到知心好友的喜悅,還有那作為農人去生活的優逸。
? ? ? (03)從《記承天寺夜游》看蘇軾
? ? ? ? 武漢市旭光學校801班? 夏琰乘
? ? 蘇軾是個傳奇。
? ? 蘇軾考過兩次第一。第一次的主考官是歐陽修,歐陽修認為蘇軾的文章寫的太好了,以為是他的弟子寫的,在不知情中為了避嫌就給了蘇軾第二名。蘇軾后來又考了一次,直接考中了進士,開始入朝為官。
? ? ? 蘇軾做了官后就寫工作報告,作為詩人,文章中免不得帶有一些主觀性的字詞。當時宋朝群黨紛爭,新黨派恨不得立馬讓舊黨派死絕,看見了蘇軾的文章就挑那些有歧義的字詞去誣陷蘇軾,然后蘇軾和其他官員就被抓起來了。
? ? ? 本是死罪,但是舊黨派的元老以及退休的王安石都勸皇帝不要殺蘇軾,于是蘇軾就被貶到黃州當一個無意義的團練副使。
? ? ? 黃州本是他受苦受難的地方,但蘇軾有豁達的心胸。超然的他在黃州找到了人生中的美好。
? ?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在黃州第三年所作。
? ? ? 晚上,蘇軾脫了衣服將要睡覺,看到月光照進門,就開心地披上衣服出門。這有點像我們小時候晚上睡不著,偷偷爬起來看電視一樣。由此可見蘇軾有真性情,做事隨本心,不做作。
? ? ? “念無與為樂者”,蘇軾僅僅想的是沒有一同玩樂的人嗎?稍有常識的人肯定會說不,因為他是個有高雅情操的文人,不拘泥于世俗的快樂,他想要的是那種與自己觀念相同,性情相同,為人處事相同的交心好友,正如伯牙和鐘子期一樣的知音。那個晚上與蘇軾一同散步的張懷民,也是被貶到黃州而晚上睡不著的人,這就是緣啊!
? ? ? 蘇軾在水中看竹子柏樹的倒影以為是藻和荇,而他又說:“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他這種從平常看出不平常的能力,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 ? ? 文人墨客一般都有自己獨特的觀念,所以說是孤傲的,但蘇軾卻說自己是“閑人”,這里的閑不是指社會閑散人員的閑,而是官場之外的閑適,是面對困難是悠閑的心態,這也符合蘇軾一貫樂觀積極的作風。
? ? ? 透過蘇軾,反省自我。現代人面對工作、工作、學習的難題是時應該有蘇軾那種樂觀豁達的心態。東坡肉就是蘇軾面對難以下咽的肥豬肉而研究出來的。
? ? ? 再回顧蘇軾的“閑”,也許我們就缺少這樣的閑。這種閑能減去壓力,讓人放松,讓人心理健康,讓人有蘇軾那般“即使我被朝廷棄置到一個偏僻荒蕪的地方但是我還能從個破寺廟找到快樂”的超然與豁達。
? ? ? 面對坎坷不平的人生,要說有什么好方法解決問題,我只能說無可奉告,但問我心態如何調整,那么最好去學習蘇軾,去學他的樂觀與豁達,去學他總想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