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頭出來點點紅,照進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窮。
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憂愁自己解,自流眼淚自抹干。
最近的電影院非常熱鬧,有現象級的大片戰狼,有各種各樣的話題口碑之作輪番上映。
而在這些大片之中,有一部非常低調,排片少得可憐,也幾乎沒有任何宣發的紀錄片,卻打敗了一眾大片,占據了微博電影想看榜第一的位置。
評分9.3分,上座率已經超過了《戰狼2》。
它的名字,叫做《二十二》。
初看這個名字,你也許想不到它有著多么深沉的主題。
它的起源,要追溯到2014年,一部名叫三十二的紀錄片。
它鏡頭簡單,時間很短。
四十多分鐘的時間里,只不過就是一個老人坐在鏡頭前面,平靜地講述她的故事。
電影一開始,是老人在做飯,她絮絮叨叨又滿是知足地說著,自己現在每個月有90塊錢的低保,所以她總是買白菜吃,因為白菜便宜。
她說:錢嘛,多有多用,少有少用。
老人很老了,佝僂著背,彎著腰,瞇著眼睛,笑起來嘴巴扁扁的,牙齒已經掉光了。
你以為,這只是一部講述尋常老人生活的紀錄片,卻在老人接下來的講述中被深深震撼。
她曾經是日本侵華時期,整整二十萬慰安婦中的一個。
她說,她在背著自己還在襁褓中的女兒下地干活的時候被路過的日軍抓走,關在房間里,一關就是三個月。
講到這段故事,樂觀開朗的老人捂住了自己的眼睛,似乎至今都不敢在去回想自己曾經遇到了什么。
然后她繼續平靜地講述,從日軍關押她的地方逃走后,她回到自己的家庭,發現自己懷了日本人的孩子。她生下了這個孩子,然后承受了喪女失夫的痛苦。
她說,苦啊,眼淚都是往心里流的。
而她唯一的兒子因為日本混血的身份始終得不到認同,六十多歲了仍舊孤身一人,無法讀書,無法結婚。
你以為這就是苦難,你以為她會在鏡頭前繼續這樣的苦難和抱怨。
然而這個叫做韋紹蘭的老人卻沒有這樣做。
她閑適地做活,澆水,洗衣服,九十多歲的人了,仍舊時不時就開懷大笑。
她說,這個世界多好啊,這世界紅紅火火的,就算吃野東西也要活下去。
她就在鏡頭前笑著笑著,把這些年承受的痛苦和磨難,都笑成了天邊的云,藏在了她的皺紋里。
甚至讓你覺得,你對她懷有同情,這本身就是對這個老人樂天知命的豁達的褻瀆。
三十二在國內國外得到了大片贊譽,導演郭珂因此想要去關注更多的慰安婦人群,因此才有了二十二。
在拍攝三十二的時候,國內有據可查的慰安婦人數是三十二人,到了拍攝二十二的時候,人數下降到二十二人。
而等到二十二終于可以上映的時候,這個人數悄悄下降到了八人。
每一個人的逝去都代表著歷史的痕跡。
她們存在過,她們掙扎過,她們努力過。
看二十二你會哭,然而卻并不是電影表現了多少她們遭受的苦難本身,相反,這里面每一個老人都精神矍鑠。
山西的李愛連老人喜歡養貓,鄰居的貓總是到她家來,她自己不吃,也要給小貓們做好吃的;
海南的林愛蘭老婆婆是個傳奇人物,她十七歲參軍,假意答應日本人求婚,暗地里偷偷運日本人的槍支彈藥出來,現在她的家里也掛滿了刀,總是拿著她的勛章,在房間門口一坐就是一個下午;
湖北的毛銀梅奶奶是朝鮮人,說話的時候還有些許的韓國口音,她記性不大好了,只是每當唱歌的時候,還是會一字不漏地唱著朝鮮童謠阿里郎……
她們對過去,總是會說,不記得了,我不記得了……
而對于現在,她們總是充滿了確幸,充滿了感恩。
整個二十二都沒有太多激烈的場景,沒有痛苦的回憶,沒有強烈的沖突,沒有復雜的架構,它只是做了一個記錄者,記錄著這些蒙受過苦難的人如今的樣子。
她們無一例外,都活得平凡充實,活得知足且向上,活得樂觀且通達。
她們大多生活在農村,然而她們沒有一個人抱怨,沒有一個人心懷著不滿和怨恨。
也許,經歷過了地獄的人,才更加懂得平淡的意義,更加懂得知足,更加懂得珍惜。
更加懂得一個人之所以為人并不是因為她承受了什么,而是因為她最后留下了什么。
而只要你看過這部電影,你就會知道,她們留下的并不是傷痕,而是溫暖。
是世界給她們以痛,她們回報以歌的寬容和豁達。
我們都憎惡戰爭,憎惡殺戮和罪惡,也不可能去經歷和體會她們曾經遭受過的痛苦。
然而,我們卻還有機會感受她們的人格魅力,有機會了解她們的精神她們的生活;
我們還有機會明白,人之所以偉大,之所以能夠成為萬物之首,就是因為人類擁有永遠不會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的決心與勇氣。
就像韋紹蘭老奶奶說的,自己跌倒自己爬。
痛苦和苦難,終究在強大的人格魅力和歲月的磨礪中消散,我們自己都應該活得樂觀且積極。
在泥濘中,開出屬于自己的花來。
而她們,都是真正的女性的楷模。
(PS:圖片攝于上師大慰安婦紀念館,是現在國內最專業的的針對慰安婦的組織,大家如果想幫助這些老人,可以聯系這里,我們已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