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瀟鈴子
很少有人能說出“我不知道”這句話。
如果別人問我們一個問題,我們就會立馬啟動我們的知識庫,搜索我們已知的所有知識存儲,希望可以用知識來證明我們真的會,而我們會回答自然比不會回答的人要高級一些。
如果別人問我們一個問題,搜索的過程中出現狀況導致模糊,我們會變得焦慮,會急著想要搜尋到一個答案,甚至將不確定的答案說得信誓旦旦,以便證明我們是有價值的。
如果別人問我們一個問題,我們確實不會,我們也會絞盡腦汁,會變得恐懼,好似如果回答不出來,我們就是無用的。這個時候,我們很多人會傾向于垂死掙扎,顧左右而言他。
我們傾向于確定而永恒的東西,因為它是確認無疑的,也是舉世公認的,我們不需要為此負責。即便出錯,那也是真理出錯了,跟我們自己一點關系都沒有,我們不需要承受失敗的焦慮和變化的壓力。
所以我們總是在阻止變化的一切,即使我們發現我們自己身上的每樣東西都在改變,比如出生、成長、老化和死亡。古至今,人們都在想方設法建造出永恒的東西,小到駐顏術、長生不老藥,大到長城、金字塔,人們都在想辦法讓一些東西能夠永遠的延續下去。
但其實這個很難,滄海終會變桑田,山水都會輪流轉,月也有陰晴圓缺,天還會陰晴風雨雪,所以在已知的領域中我們是沒有辦法是可以發現它的。但如果我們沒有忘記前文,就會知道已知只能透過思想來運作,也就是記憶面對眼前的挑戰而產生的反應。
也許停止思想,是我們面對永恒的入口,也是我們停止恐懼和其他所有情緒的法門。而當我們面對問題時,說出“我不知道”,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當我們這么說時,所有的恐懼都已然停止,所有的局限也都消失,問題的答案自然顯現,但那不是我們想出來的,而是它本來就如此。
那如果我們已經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如何才能停止思想呢?很顯然,我們要覺察到我們思考的整個過程,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的念頭無論多么細微、多么高尚或多么愚蠢多么低下,永遠都是扎根在已知或記憶里的。
如果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了這一點,那么當我們面對一個很大的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有能力說:“我不知道。”
注:如果大家覺得原文中的我不知道和大家常說我的不知道不相同,那么大家可以自行的思考。
本文為安羽心理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