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里大多數時間,我們或用文字,或用語言,或用手勢,或用眼神,在交流在溝通,往往溝通無效,或溝而不通。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了溝通的方法,今日想說一說有效溝通的前提,如題所示,是“坦誠”。
當我們在溝通中內心深處不安或不信任,就會升起擔心和猜測,擔心被騙,擔心被傷害,相互猜測試探著溝通,都不敢將自己“真面目”示人,沒有了坦誠做基礎,這樣的溝通不可能有效。
朋友來咨詢品牌圖書出版事宜,團隊實力、服務品質、圖書案例等都很入心,到方案報價這一關時開始猜測,唯恐我們占了便宜吃了大虧,卻又不肯開誠布公地商議,以至于失去了彼此合作到機會。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忽然聯系,原來錢花的更多書卻沒有出來,品質更是無從談起。
事情就在這方案報價上,我是明碼實價,每個流程用時用工用料,以及報價,皆有細分,最后合計總價。朋友卻看中一家公司報的低價,沒有細目,付費后追述說明這項未含、那項未含,羅列之后,遠遠高出報價,朋友本想毀約,但已交了一筆錢,只好忍痛繼續合作,直至與我再次聯系,錢已超出我的報價,書卻沒有面世。
如果朋友能坦誠溝通,說出他的猜測和實情,給我一個解釋和說明的機會,也許就能促成我們的合作,早已擁有了自己的高品質品牌圖書;如果朋友能坦誠溝通,說出他在報價上的異議,給我一個詳盡告知流程的機會,也許他就不會步入騙局,進退維谷,也不會損失慘重。
其實,人與人之間可以坦誠相待、真誠溝通,不僅有效,還很高效。坦誠,不是盲目的相信,而是表達自己顧慮、核實自己的猜疑,只有這樣的溝通,才能帶來美好的結果。
以上是以合作為例,其實,在親密關系中、在工作協商中也會常常出現溝通障礙,當障礙存在時,可以帶著一份覺察,問自己“坦誠”還在嗎?還是內心升起了“猜測”“懷疑”?只要“坦誠”還在,一定能有效溝通,否則不然。
坦誠如柱石,奠定著有效溝通的根基。
? ? ? ? ? ? ? ? ? 出書訓練營第68篇作品(Candice張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