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馮延巳在自己的仕途生涯中,曾寫過多首詞。而我感觸最為頗深的,還當屬《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每每提及那首詞時,便都有一番異樣的情感在心中翻涌。
? ? “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這句話是在說:誰說我心中的閑情被拋擲了太久,但隨著春的到來,惆悵還依然在。為了消除這種閑愁,我不惜日日在花前痛飲,然后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容顏日漸消瘦。下面則又是不同的一番意味:河邊芳草萋萋,綠樹成蔭,我又不禁暗自思量,為何買年都會添新愁。我獨自一人站在小橋的橋頭,清風吹拂著衣袖,看著前方平原上的樹林在那輪彎月下影影綽綽,與我相伴。可到底還是禁不住這份愁緒,但又似乎不想拋掉,像韋莊詞里的那一句:“欲去又依依。覺來知是夢,不勝悲。”一樣,詩人在那份愁緒里掙扎、徘徊,可就是不愿意出來。
? ? 這是一首言情詞,而開頭便開門見山地寫了情感。他帶給人們的不止一種視覺沖擊,更是一種心靈的沖擊,而且這首詞充滿了獨自一人承擔的冷清、凄冷之感。在上闋,作者便已經寫出了自己內心痛苦的掙扎和感情的糾結。“誰道閑情拋擲久”,作者僅僅只用了七個字,便已經寫出了自己對于這種愁緒,想拋拋不掉的一種憂郁掙扎又反反復復的感情,寫的千回百轉,無論是在什莫時候,這種愁緒都是能給予他巨大打擊,又能給他鼓勵的。但作者并沒有對這感情的來歷作明確解釋,只用了“閑情”二字代替,而也正是這種莫不知其所起的閑情才是最苦,最揪心的。詞人本就是多愁善感且又敏感的,所以這份閑情對于詞人來說就像木有枝,山有崖一樣,因為那是他們與生俱來的,雨滴掉落在泥土中都仿佛在敲打他們的心弦。
? ? 可我們不是詩人,我們卻也對著萬物有一顆敏感的心。而詞里的閑情仿佛就是我們口中所說的孤獨,一種言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他常伴我們左右,我們也能感受到他,有時我們喜歡他的寧靜,有事我們會討厭他的孤寂。可是不論是哪一種,都是我們的成長,每一次的孤獨,每一次的不堪忍受,都是人生旅程中必經的荊棘之地。我們或喜歡或厭惡,可在那的都是自己。我們總要學會去忍受,或許一不小心就熬過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