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一、主要內容回顧
1.學習的問題在學法而不在教法。 ?
? ? ? ? 現在處于知識爆炸的時期,內容有太多,也有太多的形式,但是根本問題還是在于個人如何學習,能否圍繞特定知識構建知識體系,這取決于個人的學習方法。
2.學習能力與讀書:內化與應用知識
知識學到了不代表掌握了,只有應用和用上了才說明是真正掌握了,如果沒有內化和應用這一個步驟,很多知識就會隨著時間而淡忘,最終和沒有學習的效果差不多,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說一個月讀10本書,但是最后這10本書什么都沒記住,而有的人看完的書能把里邊的內容內化到自己的知識架構中去,為你所用,這才是學習到了知識,內化,應用到你的身上才是對知識的掌握。
3.拆書幫便簽學習法
最后把所有的A2便簽拿出來,貼在工作臺、冰箱上,時刻提醒我們自己去實踐書中或文中學到的知識。
內化改變我們的知識才是最重要的,對自己的生活產生改變才是目的,是一切學習的最終目的。
I便簽:重述知識的標準
詮釋:基本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詮釋,而不是直接copy原文中的句子。
準確:對原文相關知識進行準確的解讀。
清晰:做到邏輯清晰,文字精當。
致用:最后,將原文知識總結或加工出明確具體的操作方法或是建議步驟。
(如果精簡為最后的致用一步是否合適?為什么非要用自己的話進行總結呢?致用為目的,直接把作者的觀點進行簡單粗暴的致用聯系是否會讓便簽學習法更高效?)
A1便簽:內化知識的標準
鮮活:是自己親身經歷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事情。
故事:相關的敘事要素基本完整,提醒了起因、經過、結果。
對應:和原文或者I便簽諸要素有明確的對應,成為貼切的案例。
反思:無論想到的是一個成功的還是失敗的經營,都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這個經驗,也更深刻認識了原文信息。
(降之一維 ? 思考一個跟知識對應的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文中的知識)
A2便簽:應用知識的標準
目標:是否規劃了目標?目標是否符合SMART?
行動:行動是否可以拉近現狀與目標的距離?具體的行動步驟?誰?在哪里?何時開始?怎么做?......
關聯:是否使用了原文或I便簽中的方法
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推動他人做到的嗎?能測量做到的程度嗎?行動夠顯性化嗎?
(降至一維,這個知識能讓你變得更好,你未來怎么把他帶到你的生活?制定可量化的行動方案。)
4.學習能力與手機:分析與整理信息
高能區,高能區,高能區
前因后果,試用邊界
前:他是怎么引出這個信息的,他對我有什么用?
信息如何引出,這也是查理芒格推崇的方法,了解一個知識要了解他到底是從哪里來的,這個過程很重要,很多知識的起源都是幾個基本的規律,或者概念,比如歐式幾何的五條公理,西方幾何幾乎都是從這5條公理建立起來,我們可以根據最基本的規律來創造出無盡的信息。而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掌握那幾條公理。
信息從哪里來,之前我雖然知道這個概念,但是不太重視,現在趙老師又重申他的方法論,提醒我要高度重視,以后我學習知識也要加上這個維度。
之前掌握知識的方法論是
xxx是什么?
xxx怎么用?
xxx試用邊界是什么?
今天把xxx怎么來的,xxx如何踐行,這二條加入方法論中,
xxx怎么來的?
xxx是什么?
xxx試用邊界是什么?
xxx怎么用?
認知方法論又提升了一個版本。
5.便簽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一個碎片信息追問前因后果變成一條線,再加上適用邊界,變為一個面。
再加上跟自己的關系,編程三個維度,知識立體化。
學以致用類知識加上案例。
案例:小李轉崗到銷售崗。
1.技術同事跟他說,銷售得會喝酒,你行么?
不過喝酒就能做好銷售的原因是什么?有不喝酒也能做好銷售的案例么?前提條件是什么?
2.轉崗后去拜訪老客戶,發現老客戶表現的冷淡。
1)回來問公司銷售總監
做銷售最重要的不是你說的有多精彩,而是你問的有多巧妙,通過你的提問讓客戶自己覺得有多嚴重,讓客戶問你怎么辦?
2)多問比多說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 相比于被直接告知的事情,人們更在乎自己想到的事情。
3)是對所有的客戶都應該多提問么? ? ? 也未必,有的客戶是關系型,他們更在乎信任的感覺,這種客戶要平時多聯絡,快速建立關系。
4)那這樣就有兩種做法,對應兩類客戶,還有么? ? ? 還有,有一類客戶,他要考慮的所有事情里,我們的服務是他的一小部分業務,這種客戶你跟他提問他會嫌煩,他看重的就是省事,便宜。
這樣一次聊下來,通過追問,他知道了前因后果,也知道了試用邊界,剩下的就是便簽二和三的刻意練習了。
他不斷的刻意練習,他的銷售知識體系越長越大,按照產品,技術,客戶問題,按照客戶類型選擇不同做法,根據見面次數選擇不同的重點的重點。
二、問題
就是便簽法能否簡化?
(如果精簡為最后的致用一步是否合適?為什么非要用自己的話進行總結呢?致用為目的,直接把作者的觀點進行簡單粗暴的致用聯系是否會讓便簽學習法更高效?)
(降之一維? 思考一個跟知識對應的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文中的知識)
(降至一維,這個知識能讓你變得更好,你未來怎么把他帶到你的生活?制定可量化的行動方案。)
三、個人踐行
1.用便簽法拆一篇文章??
文章地址 ? ? ?http://dwz.cn/5YJTNy
第一個便簽:把知識拆解為具體的操作步驟
一項技能有三個區域,最內層是舒適區,最外層是恐慌區,中間是學習區,我們只有在學習區才算是可以練習的部分,當我們學會一部分那一部分就會變成舒適區,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馬上進入下一步學習區,挑戰困難,這才是刻意練習,簡單的在舒適區重復不是可以練習。
第二個便簽:內化知識的標準
講一個我開車的案例吧,我的駕照在大學的時候就考下來了,但是由于不喜歡開車,所以駕駛水平就一直不好,畢業后因為需要用車,所以開車多了,因為開車上路之后就開始遇到各種事情,而自己如果不能處理這些事情,就會出問題,所以開車倒閉我不斷突破我的現有技術,反方向達到了刻意練習的目的。最后不知不覺就把方向盤,油門剎車內化我的身體一部分,開車最重要的一個知識就是慢,一旦掌握他,出事故的概率直接降低90%,這我深刻有體會,有一次下大雨,車很多,前邊的路都看不清了,有點懵,但是我記著這個原則,慢,然后把車速降低,慢慢走,結果一路很順利,什么事情都沒出,如果我開的速度不慢的話我估計60%的概率會出一點事。
通過這個開車的刻意練習,我感覺到不斷的突破舒適區,進入學習區技術才能不斷精進。
第三個便簽:應用知識的標準
我會把刻意練習放到我的寫作中來,針對性的聯系,從文章的邏輯,開頭,故事,標題逐步訓練,第一個需要訓練的就是文章標題,研究傳播量過10萬的標題,模擬學習,先研究100個再說。
第二部就是學習文章邏輯。
第三步就是學習文字表達方法。
看閱讀量和推薦量來看自己是否進步。
2.以后知識的學習
前因后果,試用邊界的辦法來學習知識,構建我的知識體系,我的目標就是在大腦中構建知識城市,而不是一個個散亂的磚頭,趙老師這個方法給我很大的啟發,感謝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