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彼人君?
發表時間:2015年5月
這篇文章是作者對三聯版碧血劍寫的書評,有些網友專門混淆三聯版和新修版人物并抹黑小袁的,請繞道。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袁承志是很特別的。
他是金庸筆下唯一不被作者承認的男主人公,作者更是親口承認“袁承志的性格不太鮮明”。更大的打擊還在后頭:1975年,金庸在三聯版《碧血劍》的后記中寫道,“《碧血劍》的真正主角是袁崇煥,其次是金蛇郎君,兩個在書中沒有正式出場的人物……”
本是最無存在感的男主角,如今卻變成了金庸筆下戲份最重的男三號,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我一直在想,以金庸的文筆,何以會寫出這樣一個不成功的主人公來,是力有不及?另有用意?還是兩者兼而有之
想出幾點解釋來,寫在這里,和大家分享。
一.從陳家洛向郭靖的過渡人物
在金庸的男主角群像中,陳家洛最先出場,緊接著便是袁承志,再后來就是郭靖了——細細玩味起來,袁承志身上明顯帶著陳家洛和郭靖的混合特征:一半督師公子,一半山野少年。從小袁的容貌可窺端倪:《碧血劍》古本中,袁承志原是如陳家洛版風度翩翩的人物,只是略多些強蠻(想是出身的緣故),到下華山時,金庸還寫他“買了一身儒生衣巾,穿戴起來”,后來幾經修改,終于變成了濃眉大眼的袁小黑一枚。但從阿九的畫像中我們可以知道,在五官相同的基礎上,略略變其風采氣質,就成了玉面朱唇的郎君模樣——阿九之畫筆,亦金庸之畫筆也!可見得塑造袁承志時,金庸也是搖擺不定的。
不過他容貌雖然像郭靖,但性格卻更偏向陳家洛那一類的世家公子:看他處理江湖事,老練世故,舉止合宜,分明是官宦子弟作派,即使陳家洛出身相府,也得自愧不如。焦公禮閔子華一番仇怨糾葛,在探明閔子葉死因后,若是換做郭靖喬峰等人,怕早已忍耐不住出頭,但袁承志卻另有考量,直到發現太白三英的漢奸身份,已是有干大節,不得不管——也是表現小袁性格的圓中帶方,尚沒有變到郭靖的正方形。
從人物塑造來說,可把袁承志視為一個蓄力槽。金庸將陳家洛的余勁在他的膻中氣海化得干干凈凈,又為后文寫郭靖補了些紅藍。這樣一個寫作實驗的產物,能有幾分自己的性格特質呢?
從更深一層意義來說,從《書劍恩仇錄》到《射雕英雄傳》,可以視作金庸探索主角寫法的時期。第一部作品《書劍恩仇錄》,陳家洛的形象寫得自然不算出彩。他是公認的男主角,但就整本書的實際情況來說,要不是與青桐姊妹的一番糾葛牽纏,給他多了些戲份,沒了感情債,他在書中的份量,也未見得重到哪里去。《書劍》主打的是乾隆身世謎團,寫的是紅花會當家群像,所謂的配角人物如文泰來、余魚同等,輕易便可搶了陳家洛風頭。幸虧陳家洛其人自有可厭之處,令人難忘。
到《射雕英雄傳》中,郭靖的主角地位就不可撼動了。哪怕五絕寫得再精彩,主角配角總是各安其位。金庸小說從群像寫作成功過渡到突出主角,而袁承志則不幸生在了過渡時期,自然也就分不到描寫主角的酣暢筆墨,不能讓讀者滿意也是自然。
二.引線主人公
上面說了那么多,其實還是建立在把小袁默認為主角的基礎上。但在1975年的《碧血劍》后記中,“金口”一開,直接把小袁男一變男三——“《碧血劍》的真正主角是袁崇煥,其次是金蛇郎君,兩個在書中沒有正式出場的人物……”一個是爹爹,一個是岳父,若小袁不起身讓出男主角之位,豈不被人罵目無尊長?
后來金學家陳墨作《尷尬主人袁承志》,這篇文章,標題是很傳神的,文章的觀點也極具說服力:“一個作為引線,串聯出袁崇煥、夏雪宜故事的主人公……而且他也要兼任作者歷史觀點的傳聲筒……為了完成以上多項重任,袁承志四處奔波,剩下來又有多少時間精力和篇幅筆墨留給他自己呢?”
奔波了一整本書,卻只換來“性格不太鮮明”的報償,只因他是個引線主人公啊。陳墨的這篇文章,解答了我心頭的疑問。
回過頭來,用新的眼光看原著,才發現小袁在第二次出場時,他在書中的地位就已塵埃落定。
【這時祭文行將讀完,張朝唐卻聽得更加心驚,原來祭文最后一段是與祭各人的誓言,立誓:“并誅明帝清酋、以雪此千古奇冤,而慰我督師在天之靈。”祭文讀畢、贊禮的人唱道:“對督師神像暨列位殉難將軍神主叩首。”
眾人俯身叩頭。
一個幼童全身縞素,站在前列,轉身伏在地下向眾人還禮。】
袁承志一書中,所想做的三件大事:刺崇禎、刺皇太極、襄助闖王,頭兩件在今日就安排下了。就算他真是主角,此時也只不過是袁黨之一,只不過站在前列而已。
后文小袁所至之處,父親的光環依舊無處不在,也將他籠罩在陰影之中:山宗舊部、皇太極、崇禎……他每遇一人,便要聽他們說上一次袁崇煥的功過是非,而他的首要任務,便是讓他們知道“袁督師有子”。金庸將袁崇煥引為第一主角,用的是側寫法。寫袁承志不是為了袁承志自己,而是要讓他親身實踐父親的話“要留好樣與兒孫”,只不過偌大一本書的側寫,終究沒有后文《袁崇煥評傳》放筆直書來得痛快,也難怪金庸感嘆“袁崇煥的形象寫的不太好。”
為了彌補袁崇煥形象的不足,也為了過足側寫的癮,金庸的生花妙筆,生生再造了一個金蛇郎君夏雪宜出來。生怕沒有他的幫襯,小袁就走不好這江湖路一般。《碧血劍》畢竟是武俠小說,只有廟堂上的帝王將相,何以成文?小袁總是要闖蕩江湖的。于是,華山山洞、石梁溫家、金龍幫、五毒教……小袁一路行來,一路背負著“金蛇傳人”的稱號,也用他的足跡,為金蛇郎君一生立傳。
他這未來岳父的形象越是深入人心,他越是顯得黯淡無光。在現實生活中,或許我們各有所愛,但在文學作品里,亦正亦邪的人物總是更耐讀,也就更有人氣。我倒也不為小袁抱不平,只是不免嘆一聲:這金書男主角里,要論起吃力不討好來,還有誰比得過他?不過要沒有金蛇郎君這個人,也就沒有青青了。小袁一書奔波,卻有青青相伴,說起來,他還是賺了的。
三.就算是主角,那又怎么樣
況且,即使他真是主角——在金庸的書中,主角卻也沒有那么重要。(只談主角們在書中的文學地位,如果是報紙銷量的話就另當別論了)。他是一個“有目的”的寫作者,要借各色英雄兒女之酒杯,澆胸中之塊壘。他筆下的江湖,這天地之大,并不在乎一章一句,一人一事的得失,所謂主角配角,總是他統馭下的一枚棋子(這種寫作者的掌控力,我是又愛又恨的)最欣賞的《天龍八部》,人人皆入六道輪回,做到了主題與人物塑造的水乳交融。
一個人物的經典程度(尤其是所謂的主角),很大一部分取決于他(她)承載主題的力度。在《碧血劍》里,金庸想表達的家國之思,其實已經很深遠了,但情節和人物還差那么一口氣,不免損害了書的可讀性,《碧血劍》的人氣不及后來的作品,也是應該的。
他讓袁承志聽皇太極說出“滿人漢人一視同仁“,聽李巖唱“今日的一縷英魂,昨日的萬里長城”,心悅誠服父親的“慷慨同仇日,間關百戰時”,但總覺得金庸想表達出來的東西,總沒有融到袁承志骨子里去。在我眼里的他,其實是很簡單很傳統的一個武俠男主角——世外高人的關門弟子,紅顏知己相伴的江湖路,為國為民的俠客行……督師之子,金蛇傳人的光環,屬于他又不屬于他,有時像榮耀,有時卻成了負累。
我最愛的,卻是簡簡單單的他,和青青在一起童心流露而又偶爾腹黑的他,守著俗世小兒女幸福的他。這樣的袁承志,就算沒被金庸寫得臻于極致,但卻享有他筆下主人公少有的幸福——一對于一個文學人物來說,也是不幸中的大幸,改日會再寫文細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