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帥很有才的男孩因為女朋友掛了他兩次電話,就想分手。
盡管當時,被掛電話沒多久后,女孩立刻回了電話,解釋并道歉說明了原因:一次在開會,一次在和老板談話。
但男孩很不舒服,盡管知道女孩不是有意,但仍很糾結,覺得女孩應該先接電話,說明原因再掛斷。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的術語就是“投射性認同”。確定“投射性認同”的明顯標準,就是限定你做某事。說白了,就是讓你感覺有束縛感。
不知你接沒接觸過,這樣的人,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可是天天接觸,因為這個,沒少反抗。
我老公是軍人出身。沒轉業時,在部隊里管兵,回家管我。
他每次都拿管兵的標準,來衡量我的作息。就拿早起和睡懶覺來說吧。我兄弟姊妹5人,我爸媽皆忙于生計,沒精力管我們,所以除了大姐外,剩下的我們幾個,都是放養長大的。碰到休息日,睡懶覺在我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可就是這“再正常不過的事”,在我老公眼里,就是要不得的大事。還經常被上綱上線:什么“曾國藩每日三省吾身”,早晨睡多,傷元氣,以后有孩子,會帶壞孩子的……”諸多理由。每天因為睡懶覺一事,經常鬧的劍拔弩張。
我工作離家近。周末休息,晚上看書或刷劇,睡的晚。誰像他,早早9點就困了,上床睡覺。早晨4-5點鐘,睡夠了,起床。
可是我9點不困,怎么睡?就不能讓我有自由可打發的時光么?就因這不可調和的矛盾,一直持續到有了孩子。
他自覺帶的隊伍“壯大”了。不僅管我,還管孩子。我因為在家里排行最小,在家里就處處被管。好不容易,挨到自己成家,有話語權了,怎么就不知不覺又被管了呢?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管我也就罷了,孩子還得靠睡眠養身體,長個呢。幾次三番爭執,直到我下了最后通牒:我娘倆不是你手底下的兵。以后不要拿當兵標準管我們。部隊那一套,在家里行不通。尤其,早起這事,不準再管,不準再提。
自此以后,自由了。現在疫情期間,在家上網課的孩子,也是掐點爬起來上課的。
可笑的是,曾經那么喜歡睡懶覺的我,自從為孩子搬到東城區,懶覺就沒的睡了。因為單位離家,著實太遠了。每天5點就得起床,洗簌做飯。6點22鬧鈴一響,就得匆匆穿外套,下樓趕班車。
這兩年,隨著年齡的增長,覺呢,反而覺得是變得越來越少。有時,4點左右也會自然醒。反倒是老公,隨著生活節奏的變慢,單位離家變近,起的越發比我晚了。
近來,隨著我對心理學方面知識的學習了解,才知道這里所隱藏的學問:有這“投射性認同”的人,認為自己總是對的。對方如果不按自己的方式做,就是錯的。
其實,這種人不知道自己的這種意識里,還潛藏著對對方“你想怎么樣,否則就怎么樣。”的威脅。他們只認同自己的舒適區。
心理學上,認為“投射性認同”,生活中常見四種類型:
一、權利型。追求的是“我比你強。”內在邏輯是:我對你好,你必須聽我的。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我老公就屬于這類型的。比較強勢,不留余地。態度和做法往往讓人難以接受。
二、依賴性。內在邏輯是:我如此無助,你必須幫助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這種屬于撒嬌粘人型。一般男生比較喜歡,覺得被需要感很強。
三、迎合型。內在邏輯是:我總順著你,你必須接受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這種人急需得到他所在意的人認可感,所以就隱忍,無原則地迎合對方,往往會犧牲自己的利益為代價。
四、情欲型。內在邏輯是:我這么性感,你必須滿足并對我好,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其實,不管哪種類型,主要目的就是想要通過這套邏輯,建立彼此之間的親密關系。但是這類人,沒意識到的是:每個人成長的路徑不同,人生經歷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也會不同。
就以我和我老公為例。我成長在城市,生活在城市。我老公成長一半在農村,一半在部隊。所以,相互磨合的點很多。
有“投射性認同”的人,有的人也許會隨環境改變,而轉變自己思維模式。但大部分人還是會沿用固有陳舊思維。會繼續“自以為是”。
所以,要想改變這類人的認知模型,一是靠外部環境去被動地改變。二是靠自己認知意識去主動地改變。第三種就是靠他人,有意識地去包容,幫其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