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嚴重的拖延癥患者,關于如何戰勝拖延癥,各種方法和線上課程學了一籮筐,但都不如今天聽劉軒講的有效果。現在能動手寫此文,就是最好證明。
劉軒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劉墉的兒子。看劉墉的書,搞得自己對他那個寶貝兒子很熟一樣。于是一看是他就趕緊買了課,就想看看這個著名的兒子究竟有幾斤幾兩?
這一看真是不得了。劉軒,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臺灣新銳時尚代表。還有各種頭銜一堆,儼然有超越父親的趨勢。來看他是怎么講拖延癥的,當然以下也加上了我這個拖延癥患者自己的理解。
開宗明義,戰勝拖延,光靠意志力不行。
一、人,為何會有拖延癥?
從人的生理屬性看,人類大腦中一直有兩大陣營。一個是腦緣系統,主管及時行樂和享受。像一只一心享樂的猴子,這是自然界生物的本能,即使是爬蟲也有。而人類之所以是人類,就是因為有另一個陣營——前額葉皮質,這和腦緣系統恰恰相反,主管理性分析、整理資訊、決策和自我控制,以及克制欲望。是否拖延,就看這兩大陣營相互斗爭的結果。但是一直讓他們斗,你的大腦會很累。畢竟都有生物屬性,就像你總不能讓肌肉一直都處于緊繃狀態一樣,明智的方法就是把這兩大部分都照顧好。
所以戰勝拖延的第一要點就是要設立小目標,完成后就給小獎勵。這樣大腦中那兩個部分都能得到撫慰。比如說找出一件你認為很重要必須做但不緊迫的事,這種事往往有較多的頭緒,最容易被拖延下去。找到這樣一件事并分割成許多小部分,完成一個小部分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
從人的心理屬性來看,在未來和現在之間,人們多數對未來是無感的。總覺得未來很遠,所以只要不是很緊迫的事,就容易拖延。要從這個角度解決拖延的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聯想法,設想自己已經到了那個未來,必須完成這件事情的時刻。如果沒有完成,會是怎樣的結果和心理狀態?以此來加強現實的緊迫感,從而戰勝拖延。
二、戰勝拖延的最實用戰術
從生理和心理上理清了為何會有拖延,接下來就是要從戰略戰術的層面來解決問題。
人們常說的都是列代辦事項。很多文章告訴你,每天把一天要做的事情都寫下來,什么四象限什么TO DO LIST清單。事實上,你會越列越多,看著滿滿一張紙的待辦,你的心幾乎是崩潰的,亞歷山大,那個及時行樂的猴子就會告訴大腦,太多太難了。
劉博士說,不要列待辦清單,每天只要找出三件事就好。
這第一件,一定要是相對簡單耗時又少的。輕松完成后相當于給大腦充電,告訴大腦我很棒我有能力解決問題。帶著這樣的良好感覺,你開始去做第二件事。這個應該是你那些容易拖延事項中一小部分。你每天完成一點,就能按部就班輕松完成全部內容(這需要事先把一件復雜的大師分割成許多簡單的小事)第三件,才是每天必須完成的重要事情中的一件。因為是當天必須完成,所以你去完成它時本身就有緊迫感,不會拖延。
以上就是劉博士建議的每天三件事,而不是TO DO LIST。
最后,劉博士還給大家更新了一個觀念。就是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跨界能力強,一心多用。一心多用的結果只可能是效率低下。他推薦了番茄工作法,這個就不多說了。要強調的是,一個番茄完成后,一定要去休息,做和剛才不同類的事情,讓大腦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