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畢業后在外邊國內知名公司工廠待了1-2年,最后,還是決定回老家工作。在老家掙扎沉寂了1年多后,后來慢慢也適應了老家這種五、六級城市的生活——用他的話說,餓也餓不死,但想發大財也基本沒什么門路,待在這個小城市,一年到頭也基本不到哪里去。我有時跟他聊天,他覺得這種生活也挺正常過日子的,反正有事在上班,沒事也在上班的地方待著,哪怕是看手機,也可以看上一天。
此君對感情有時有點過分理性,也缺乏對感情細膩無私的付出——我想,這也許是晚婚人士之所以晚婚的原因之一吧。相對我而言,我一直是我同學中被認為是比較感情沖動的人了,我差不多是高中同學、大學同學里、工作同事中都算是早婚早育的人了。而且,我一直覺得我是個很正常的人,我想做什么事的時候,從來不會考慮太久、太多。這也許也是我自感這么多年來比較欠缺的吧
有時,像這些沒結婚生子的同學,他們會跟我說壓力很大。我說,為什么壓力很大啊?他們說,沒結婚沒生小孩呀!我問:那為什么不結婚不生小孩呢?他們說:沒錢啊。而我有時也會跟他們吐槽壓力大,其實原因只有一個:錢不夠。
但實話實說,就目前而言,我并不覺得我比他們壓力大。因為我的潛意識一直認為是沒結婚生小孩是一種壓力,沒錢也是一種壓力,那我先把能結的婚結了,要生小孩了先把小孩生了,這樣我自然就比他們壓力小了(阿Q不?)。而且這也是我彼時能做的到的事——呵呵,感謝上天派人收留了我呀。那暫時做不到的,那就繼續努力唄,所以有壓力那也就是努力賺錢這一個壓力唄。同時,我目前能享受到的家庭快樂,是他們目前無法體驗到的,何必讓自己看著那些不結婚、不生孩子的同鞋們,真心感覺他們很藍瘦、香菇啊!而且說吧,其實沒錢的壓力,看你怎么定義錢這個概念,對于注意養身、注重身材的人來說,相信:吃一個饅頭配酸菜幸福指數不會跟吃一碗紅燒肉、加三兩茅臺差多少,至少人活著主要還是要活出一種精神,一種獨立與自由
前段時間,在家里跟這位朋友還聊到這個話題,說分期買房真不劃算,簡直就是在幫銀行打工,銀行簡直就是一群財狼惡虎。假如我有50萬,我現在借給老家一知名學校,月息2分,一個月就是1萬塊利息收入,然后再在老家租一個好的套間每月2000元,里面跟你家里一樣,你有的,那租的房子里什么都有,而且也隨便你租多久,就算萬一別人不租了,你就是找個中介,也可以很快找到一個豪華的套間,因為這現代社會真不差房子。所以,相當于一個月就可以存下8000元的收入,而你分期付款,每月還要月供2000,這樣算下來你們之間的收入差別還是1萬,在這個平均工資2-3千的縣級城市,這真是個不小的差距。別人就是一個月不干活也有1萬收入,而你不干活就得月負2000的債,你說誰更幸福?
幸不幸福,就像穿鞋一樣,只有你的腳知道。你幸不幸福,只有你的心知道。
其實,那段時間,我甚至也跟老婆講,不買房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確實從經濟成本上來看,那是相當劃算的。但是,人算賬,不能只算看得見的賬,很多時候,還要算看不見的賬。這里面就有個幸福收益與機會成本的賬,其實是沒算進去的。
但是轉而一想,一個是你當時沒有那50萬,又想住到自己的小家庭中去,那時真是藍瘦、香菇啊!那我手上有什么,就幾萬塊錢咯,正好又能用,那就用咯,這50萬也是慢慢攢出來的吧;再一個也許我有潔癖情結吧,暫時還是和大多數人一樣心里上沒法從感性情緒中接受別人的東西,別人的就是別人的,自己的就是自己。那既然不喜歡,就讓這件事上在感性上再飛一會吧
而現在,至少在我的人生賬中,我會認真算上幸福收益與機會成本這個項目。
當然,每一種生活方式,每一個人體驗的都不一樣,無需評判,更沒有意義,只是作為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價值觀,過好自己就好。而我的價值觀是:人生就像打怪,只要不斷升級自己的裝備,你才能走得更遠。有什么,就先用什么,且要用好。(當然,我那些朋友的活法也很好,你們開心就好)
幸福不在擁有什么,而在選擇。人生的選擇就是這樣,每個人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不是要有什么,就能怎么,而是在你有什么,你就先用什么,并且把現有的東西用好,我想這才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