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由于稀缺原理在我們確定事物價值時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很自然地,順從專業人士就會搞些類似的小把戲。最直截了當的做法,是所謂的數量有限策略:告訴顧客,某種商品供不應求,不見得隨時都有。
有時數量有限的信息是真的,可有時它完全是假的。不過,不管信息是真是假,賣家的用意都一樣,讓顧客相信一件東西很緊俏,從而提高他們在顧客眼中的價值,順從業者能把這種簡單的手法耍出各種方式和風格來。和數量有限,技巧相對應的是最后期限戰術,也就是對顧客從順從業者手中獲得產品的機會作出時間上的規定。熟練的商家會利用這一傾向,對顧客設置最后期限并廣而告之,激起顧客本來并沒有的興趣,這種方法主要集中在電影宣傳上,最近我看到一家電影院在短短一句話的傳單上就強調了整整三次稀缺原理,專場放映,座位有限,預定從速,過時不候!
片段二
面對稀缺壓力,產生恰當的警覺還算容易,但根據警覺采取行動就難得多了。一部分問題在于,我們面對稀缺的典型反應阻礙了我們的思考能力。一看到想的東西要得不到了,我們的身體就亢奮起來,尤其是在涉及直接競爭的環境下,我們更是血脈噴張,眼光短淺,情緒激昂,這種內在的沖動一旦冒出,我們的知性、理性的一面就后退了。處在此種亢奮狀態,人很難平靜下來衡量對策。
單純了解稀缺壓力的成因和運作原理,或許不足以保護我們,我們無法依靠對稀缺原理的知識來激發妥當謹慎的行為,我們又該怎么做呢?不妨還是用四兩撥千斤的柔道手法,把情緒高漲本身當成重要的線索吧,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把敵人的力量為自己所用,不靠對整 個形勢作深思熟慮的認知分析,而是傾聽來自內心的警告信號,一旦在順從環境下體驗到高漲的情緒,我們就可以提醒自己,說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手法,必須謹慎行事。
不過就算我們確實利用高漲的情緒信號提醒自己平靜下來,當心陷阱。接下來又該怎么辦呢?還有沒有其他信息能幫助我們在碰到稀缺的時候做出明智決定呢?畢竟光是意識到自己應該謹慎行事,并不能說明下一步該往哪個方向走,它只是提供了一個必要的背景,讓你多想想,再拿主意。
好在的確有這么一種信息能讓我們據此對稀缺物品作出合理決定。喜悅并非來自對稀缺商品的體驗,而來自對他的占有,我們千萬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每當碰到某種稀缺壓力,我們同時也會面對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想要從這東西里獲得什么?如果答案是占有這件稀缺的東西,能讓我們享受來自社會經濟或心理上的好處,那就去占有它吧,稀缺壓力能相當準確地衡量我們愿意為他承擔的價格——他越是難以得到,對我們也就越寶貴。可更多時候,我們想要一樣東西并不是單純的想占有他。我們想要它,是因為它實用價值:我想看它、喝它、摸它、聽它、開它或者用各種方式用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務必記住:稀缺的東西并不因為難以弄到手就變得更好吃、更好聽、更好看、更好用。盡管這一點非常簡單,在在經歷對稀缺物品強烈的渴望感時,我們常常會忽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