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熙潮在《結婚這件小事》一文中,舉了個晦氣的比喻——婚禮比葬禮討厭。
雖大膽過分,卻也不失幾分道理。
說的是婚禮上的車禍現場與意想不到的狀況災難。禮節的繁瑣,人情的厚待,一場空前絕后的婚禮,是長輩家族面子上容不得馬虎的大事,必須未雨綢繆,千機算盡。
即便有些特殊職業不便大開排場,也要走一個低調輕奢的路線,不輸給前人,不落后來者。
恰逢國慶期間,在適婚年紀親歷好朋友的婚禮現場,著實令人感覺到可怕。
你絕對能預見到,這是一場同學會的召集令,來者不以寢室、性別、地區為界限,同窗四年,湊一桌的感情,還得看新郎新娘幾分薄面。
大家多少會有些變化吧。
曾經班級的風云人物,放湯不羈愛自由,神龍見首不見尾,現已被女票收服心性,所謂回歸正道,養車買房,定居小城,過著朝九晚五,怡然自得的生活;
印象中最踏實本分,勤懇忠厚的同學,也悄然相親,開始了異地戀,奔而立之年,以結婚為目的的未來規劃,近在眼前;
習慣了當年滿嘴跑火車的老幺,如今卻遠超起跑線,為人夫,為人父。國家小干部,官腔吐誑語,語出驚人的架勢,說話讓人沒法接,好在酒桌跟前,不論英雄,大家都溜須拍馬,只茍言笑罷了。
這些真實慘淡的變化,早已從校園的“前世”話題看透“今生”。家族出身,一朝顯赫,龍鳳傳承的宿命感,活生生的時代例子。
也許,朋友圈那些抗拒同學會的心靈雞湯,只教會了你不去圍觀某某前途鴻運當頭的現實驅利場面,這種人心常態的場景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你僅有為數不多交集的同學們,天各一方,在一眼到頭的預料中,圈地謀生,三年不變,三十年不變。
不禁感慨,時間與距離的神奇之處,在消磨彼此共同話題的同時,各自打上一圈肚腩,心與心的距離遠了,沉不下心聊天,敘舊淪為酗酒,相見不如懷念。
不知是對燒烤啤酒過敏,還是對人情世故過敏,總之你會怕極了婚禮現場給人的各種不適。
果不然,婚禮頭一晚便害一身紅疹,恐怕是單身之人對第二天秀恩愛撒狗糧的喜慶過敏源有了反應,同行過敏的還有逢酒醉的單身老班長。
想什么呢,親朋好友的婚禮,當然是帶著美好祝愿前去,見證二人一路走來,在兩人最幸福的日子,恭賀,祝福。更有甚者,攜著女票搶花球,沾喜氣,見證新人,也見證彼此,好生浪漫,羨煞旁人。
但是,在美好過分熱鬧的同時,也請允許有人可以有一絲不安的情緒。那種強烈的恩愛對比之下,總會刺激到他人幻想自己的婚禮,是一切精簡低調好呢,還是熱鬧折騰一番,是選擇中式唯美主義,還是西方浪漫情懷。
你不免為此觸景生情,感動落淚。
可怕的是,自我歸屬會在哪兒,不安的是,所愛之人現在何處?
目睹一場拜堂成親,邁火盆,跨馬鞍,行高堂之禮,拜結發之儀,舉交杯,許一生。 每一幕都在腦子里閃過,何時會有時,何處是此生。
喜極而泣,悲從中來,和著給新人的掌聲,咽下一口清湯,婚宴開,倒酒,吃菜,混在熱鬧中難以自拔。
趁婚禮結束,逃離“過敏源”,回來連著三天打針吃藥,醫生說,這是病,得治。
也聽了不少關于婚姻忠言逆耳的家教座談會:
相親對象門當戶對論。不可太挑剔,差不多就行,女孩子知根知底,人品一般,先婚姻,再感情的二段式人生;
大齡剩男無人問津論。現在不想結婚,再過幾年,女孩兒們都嫁人了,結婚要趁早,同輩小孩兒不至于在時間的起跑線上太落后(畢竟隔壁堂兄的小孩已經到了上高中的年紀);
單身人士孤獨終老宿命論。老來無伴,膝下無子,香火斷送,實屬大逆不道,而且可憐至極;
工作錢多事少離家近論。存錢至上,一線城市薪酬待遇高,花的也多,所剩無幾,工資白領,先成家,再立業。
聽后只點頭,微笑,默不作聲。
每每以這種態度回應,卻落得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呆子死讀書的一致差評。
只是,沒能對癥下藥,又豈能配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