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本影片《墊底辣妹》講的是一個知識水平只有四年級程度的女生,通過努力學習,最終考上日本名牌大學的故事。不管你是正在念書,還是已經離開學校很久,你都應該喝上一碗這樣的雞湯。《墊底辣妹》是去年上半年4月14上映的,敘述的是零分辣妹的逆襲青春。也許很多人已經看過這部電影,但是這可能是我們能在電影院看到的,年度最佳青春片 。IMDb評分7.5,豆瓣3萬多人評價,評分8.1。比《我的少女時代》還高0.2分。
? ? ? 這部電影厲害在哪里?它拍出了大多數人真實的青春。沒有太多的狗血劇情,也沒有可以制造的愛恨情仇,有的只是娓娓道來的那份真摯。其實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青春里最重要的事,不是愛情,是學習,是高考那件事。經歷過的人,自會懂的其中的辛酸苦辣。高考,才是你我對青春共有的記憶。但是這個話題,國產青春片一直不太敢碰。因為,太平凡。
? ? ? 高考,基本上就是看不完的書,做不完的題。控制不好,拍出來,就是一部兩小時的流水賬。近幾年,直面高考題材的青春片,只有《青春派》。
? ? 《青春派》還行,但就算“還行”,也為了所謂的戲劇沖突,強硬植入狗血的情感元素——單相思的主角,居然在高考叫白卷,只寫下暗戀女生的名字。復讀的原因也不在大學,因為愛情——“我復讀的動力就是黃晶晶。”
? ? 決定我們人生的關鍵戰役,被傷感的荷爾蒙消除。不少人就抗議:不能入戲。完全失去了對高考的感覺,不能帶入劇情。主角們沒沖勁沒熱血沒夢想沒嬉戲。高考應該怎么拍?
? ? ? 我認為,《墊底辣妹》就是最好的答案。盡管題材非常生活化,但《墊底辣妹》手法非常大膽。當其他青春片的女主角,從丑小鴨變成白天鵝(《初戀這件小事》),《墊底辣妹》卻反其道而行之——女主角沙耶加卻為了能專心學習,從潮妹變為了土包。剪短頭發讓自己“變丑”,卸掉了濃妝,換上了土的掉渣的運動服,以讓自己更專注。她開始認真地看書,記筆記,查資料;和朋友出去玩,也帶著書本,并漸漸玩得越來越少;邊走路都邊記知識點,還念叨著英文單詞;挑燈夜讀,熬夜做題。
? ? ? 影片也沒有像大部分青春片,刻意制造矛盾沖突——沙耶加的生活,沒有試圖陷她于不義的競爭對手。閨蜜們看到了他的努力,只是說:“我們決定不和你一起玩了。因為你在勉強你自己吧!如果落榜了會怪我們的吧!我們可承擔不起。不管誰說了什么,那么努力堅持的你,超帥氣。我們也漸漸覺得要找個目標努力了。”也沒有出于偏見,利用特權打壓不良學生的老師。
? ? ? 我很敬佩影片中那位坪田老師,倒不是因為他能夠如此巧妙地循循善誘地引導和鼓勵每一位被被人稱作“人渣”的所謂“差等生”,而是因為他那種直面困難的樂觀,以及自始至終對人的信任,還有對美好、希望的信仰。他總是堅信,每個人都是有潛力的,有亮點的,即便是看起來一無是處,也還是會有閃光點。沙耶加說:“他就好像真正的老師一樣,能為了別人的未來,拼命努力的人。”
? ? ? 家人確是更為真實地鼓勵。父親因為知道沙耶加的成績,一直抱有的模棱兩可的態度,不相信她的力量,又將自己的祈愿寄托在自己的兒子沙耶加的弟弟身上,讓他將棒球作為自己的學業,當弟弟再也受不了父親的給的壓力準備放棄的時候,沙耶加卻將自己模擬考的成績單拿了出來,“反正我會去考的,所以你也要努力。那是你的夢想不是嗎?”
? ? 伙伴之間,即使有暗戀,更多地,還是互相打氣。玲司也只是這樣對她說:“我也會考上的,所以你也一定要考上。”
? ? ? 其他青春片制造出來的“敵人”,都被《墊底辣妹》真實地屏蔽。從根本,回歸青春塵土飛揚的成長。她得精彩不在大起大落的戲劇化情節,而是由無數可信的轉折,一點點積累,搭建出逆襲的高潮。
? ? 剛開始,女主像文盲一樣,連小學英語都不過關:Strong/story都分不清,坪田老師為誘導他學習,奇招出盡——答錯問題,就要卸妝。為了不分散注意力,沙耶加干脆剪短頭發,素顏上學。嘗到了進步的甜頭。但是接下來的模擬考試,成績又沒有如料想般突飛猛進。整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次次動搖,反復,是一個漫長曲折又充滿著挑戰的過程。
? ? ? 聽到別人進步的喜訊,自己滿心的慌張和失望。性格上也變得脆弱敏感,不止一次在紙上寫下泄氣的話,看不到未來,不知道自己的前程是什么。家人一句無心的打擊,就能把你推向深淵。人物的轉變,每一步都有跡可循,一點點為“逆襲”蓄積力量。你我,一定經歷過那樣的人生。
? ? 最后沙耶加奔赴命運考場的時候,父親卻又開著從小送她去學習的那輛大巴車,父女倆終于在這時冰釋前嫌:母親用自己的養老金供沙耶加報補習班,來反抗父親的獨裁.......如此種種,都是成長路上要經歷的。
? ? 《墊底辣妹》以高考為主題展開的,中國也有考試季,雖然國家不同,但相信有許多人看到這部電影時會深有同感,跟著主人公一起高興,苦惱,落淚,回憶起自己曾經的記憶。
? ? ? 電影中,對考試時心態的刻畫就細膩得我數次仰天長嘆:考到一半,忍不住東張西望,看看別人做到哪?發現時間不夠,一緊張,整個人蒙圈,卷面一片模糊。此時,其他人翻卷子和刷刷的筆劃聲,更加尖銳刺耳。正是這些種種“感同身受”的小細節,真切的煩惱,矛盾,逃避,自強,讓這個套路化的故事,擁有彭拜催淚的力量。青春中最大敵人,哪里是情敵,父母,考試,是自己。
? ? ? 一個人失敗的借口會有很多,但實現一個目標卻都離不開努力。而比努力更重要的,其實還是一種相信:相信能做到,相信可以通過努力去實現,便真有實現的可能。
? ? ? 巫昂曾在《我的瘋狂高考夢》中說過:“高考是個特別扼殺人性,特別殘忍的東西,經歷過的人滋味都不好。不信你問問多少人過后多少年,還在做高考夢:考試忘了帶準考證,找不到教室,拿到題解答不出來,以及知道自己考不上,絕望地從夢中的高樓閉眼跳下來。
? ? 我做過,不止一次。”
? ?
? ? 其實,無論你高考考了多少分,報沒報錯志愿,能不能去你想去的學校,都不用擔心,你最終去的地方,一定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你會遇見一些人,覺得相見恨晚,或者遇到一個人,覺得在那里是值得的,因為這是命,遇見你該遇見的,接受你所不能改變的。
? ? ? 那時曾無數幻想過自己的大學生活會是什么樣子,自己會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看,其實不錯。如果那年,我們多對或者多錯兩道題,那么現在會不會在不同的地方,認識完全不同的人,做著完全不同的事,錯過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 ? 每個當下,都是一連串奇跡的總和,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切,并不都是必然的存在。是無數巧合的積累,才將我們帶到了這里。
? ? “為了能成為比原來更好的人,就算再苦再累也會努力。”——《墊底辣妹》沙耶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