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8/23周二農歷七月廿一處暑
“吃過晚飯以后,阿榮伯就把山薯平均地切成一塊塊,把香梗也平均地折成一段段,插在上面;再打開一大包細細的紅蠟燭,叫我幫忙,一根根套在香梗上,裝在大竹籃里,由我拎著。他一手提燈籠一手牽我到各處點喜燈。前后院的大樹下、大門的門神腳旁邊、走廊里、谷倉門前、廚房水缸邊……統統都點了擺好。全個大宅院都紅紅亮亮、喜氣洋洋起來。可惜蠟燭太小,風又太大,等我們兜一圈回來,有的蠟燭已經點完了?!?/p>
-----------------《燈影舊情懷》-琦君
讀到這一節,淚水就止不住地要留下來,童年故鄉舊歷新年的情景歷歷在目。想當年,爺爺身體硬朗,老家那么大的院子里,許許多多扇門包括街門兩側貼的春聯,還有電視機、水缸、灶臺上貼的斗方福字,又或者屋子里或者院子里黃土或者水泥墻壁上貼著的歲歲平安,迎春納福的斗方以及祖先神仙的祭祀仙位神牌,都是爺爺一人親力親為地手寫然后在大年三十兒的除夕下午一齊貼在各處。墨汁飽滿,字體剛勁有力,就像年輕時候的爺爺。舊時農村,連茅房也是要寫個迎春納福的斗方貼在黃泥和著稻草的土墻上的,討個吉利和好彩頭。
夜晚的時候,就會跟著奶奶一路,拎著一個清潔干凈的竹籃子,挨著在佛龕、祖先牌位前、水缸邊、街門底下、灶臺邊、西院東院里擺上各色祭祀和祭神的小碗,一碟豆腐干,一碟紅薯尖兒,一碟丸子,一碟粉條,一碟雪白的饅頭或者是清甜的棗糕,一碟白肉,兩杯白酒和成雙成對的香燭。按次序擺放整齊并且奶奶嘴里還念念有詞說:“財神爺、灶王爺或者龍王爺一年辛苦了,這里有酒有肉,吃好喝好,保佑來年咱家又是風調雨順,順年順經?!痹诩t燭高燒的大年三十兒的夜里,燭光把奶奶的臉照的紅亮亮的,再加上奶奶跟護家保家的神仙們說話就像老鄰居聊天的聲口,幼小的我心里也頓時覺得這些神仙真的是神通廣大,格外的親切熱絡,仿佛神仙也是人變得似的。臘月除夕里,北方天寒地凍的,天黑地格外地早而且夜里風大,往往等我跟這奶奶把這些供品擺放整齊,高燒紅燭的時候,走轉回來的時候,大風往往把一些蠟燭都吹熄了,而且農村的習俗是紅燭不能斷地,要不歇氣地燃一晚上,才代表好運氣,所以不得不一遍一遍地去點紅燭。北方大年三十兒晚上,興吃餃子,所以往往是闔家老小一起包餃子,然后說說笑笑地守歲,剛出鍋的餃子要先敬祖先和各路神仙,所以除夕夜,經常都是端著好幾碗熱氣騰騰的餃子,一路小跑地供在神仙牌位面前而且口里要說:“財神老爺,剛出鍋的餃子,熱乎著吶,要吃的飽飽的,來年保佑我們哦!”為什么要用跑的吶,因為北方夜里實在是太冷了,冰碴子一樣的風吹過你的臉,鉆進你的脖子里,簡直是冷的遭不住。
農村里興早早地吃過團圓的餃子,然后一起談天守歲。記得小時候,早早得吃過餃子之后就會跟著奶奶一起去村里的廟里給神仙進香,供奉酒食,燒金銀元寶,以感謝神仙們一年來的辛苦保佑并且祈禱來年順利。廟里相比家里,更是一番大氣象,蠟燭的式樣很多,有的盈盈可愛有的一人多高,有的紅釉釉的,非常喜慶和厚實的顏色,有的鑲龍雕鳳,龍舞升騰地金碧輝煌的燭火,各個都是噼里啪啦地興奮地燃燒著,跳躍著,仿佛神仙們很喜愛這樣的氣象,有時候紅紅的蠟燭燈芯上會噼啪一聲爆燈花,大人們總是說這是好兆頭,節節高升的好彩頭。拳頭那么大的一捆捆的香也燒的火旺,最后像一朵燒紅的火亮的菊花。香蠟燒的越好,說明神仙們越是歡喜的意思,來年就會更順利。連燒金箔元寶的時候也像各家比賽似的,燒的越透,火光跳地越高,來年就會越順利,那喜氣洋洋熱熱烈烈的火光都快撩到房頂了似的,來年一定是風風火火順順利利的大好年景。樸實的人們總是這樣簡單而且熱烈地表達自己對家鄉對家庭和家人以及莊稼的關懷和殷切盼望。樸實勤勞的人們,希望通過這熱烈的火苗來傳達他們祈望風調雨順,天時地利的好年景的樸素心愿。最后跪倒在菩薩佛祖神仙的塑像前,默念禱詞,拜一拜,把手里酒杯里的酒在佛龕前輕輕一灑,即表示祭祀完成,就可以牽著奶奶的手,一路嚴寒地走回家去里,再去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另外一個春節正月里又一個小高潮,又叫燈節。在這一天,家家都要吃元宵,觀賞花燈,不由得想起來紅樓夢里和金瓶梅里眾婦人齊齊觀賞元月和花燈的場景了。家鄉里的節氣不如書里的富貴榮華,但卻是親親熱熱的令在異鄉的我如今回憶起立,心里還是格外的溫暖的。記得小時候,爺爺用麥子秸稈和宣紙給我糊了一盞玲玲瓏瓏的小宮燈一樣的燈籠,宣紙上是用各色顏料暈染成的山水,蘭黛粉靛,山遠水長,氤氤氳氳,在燭光搖曳中,命案實虛相應,格外的有意境,盈盈一小盞,非常可愛?,F在想來,滿滿的都是爺爺對我的愛和期待。后來很多燈節都是在城里過的了,再也收不到這樣手工繪制的燈盞,有的只是裝有很小瓦數的燈泡的各式各樣的塑料兔子燈,青蛙燈,龍燈,各式各樣的。夜晚的時候,院子里的小伙伴會拿著小燈籠出來,比看誰的燈籠最漂亮。玩一會就會各自回家吃好吃的了。記憶里,我的燈不是最漂亮的,回到家似乎也沒有什么好吃的。小時候的我特別特別羨慕別人家過節的時候總是那么熱鬧而且還有非常豐盛美味的食物,而我們家從來都是冷冷清清的,跟平常沒有什么兩樣,父母也總是在過節那一天忙忙碌碌地為生計奔波,艱難窘迫的生活哪里還有過節的喜氣?,F在卻總是想,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已經再好不過了,如今這卻成了奢望。
如今這樣的場景是再也不夠有了,農村很多習俗業已廢除了,要求人們文明拜年了。童年的滋味,心里的惆悵,年久愈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