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普通人,請點開這篇文章,也許會改變你的一些想法。作為普通人的你我,要怎么樣過才有意義呢?才有價值呢?努力?拼搏?賺錢?這些都有些太籠統,不具備操作性。我們應該從細微之處入手,比如:資源?時間?愛好?從具體事情慢慢去做,日積月累,你會一天天蛻變。
資源方面,我們都差不多,不會太豐富,因為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嘛?(這里有錢有關系的人可以略過)我們不可能像馬云一樣,有功夫夢,就可以去實現,想請誰都可以輕而易舉的請到。
雙十一銷售額過千億,這哪是我們能去比的?晚會結束的時候播出的《功守道》號稱大片,明星云集,這更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去想的做的。所以說,我們的資源都差不多少,很有限。
看到這會不會有人會說我扯淡,盡說廢話,套路你們進來[em]e113[/em]?還真不是,別著急,先熱身。下面說點不一樣的扯淡。你和馬云還是有東西可以比的,你們每天都是24小時,所以要從時間管理上下功夫,要下大功夫,還要大下功夫。
你是不是認為時間管理,就是要管理時間?還真不全是。時間管理不僅僅是要管理「時間」,更重要的,是管理好「精力」,管理好狀態。這才是時間管理的本質。
如何才能管理好我們的精力呢?
很多人在高強度的工作之后,喜歡癱在床上,一動也不想動,認為自己在休息。其實這是錯的。
除非是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比如搬磚[em]e113[/em]),否則,躺在床上,哪怕睡一覺,對消除疲勞也起不到太大作用。因為,休息只能消除肌肉疲勞,無法消除大腦的疲勞。
導致大腦疲勞的因素,有非常多,比如壓力、焦慮、緊張、不良情緒……但歸根結底,它們都跟同一個因素掛鉤:認知資源。
我們感覺到「累」,是因為我們的認知資源,被耗盡了。什么是認知資源?說簡單點,就是你完成一件復雜的事情,大腦內部運算的能力,這些進行計算的能力,就是認知資源。
這就是一次對認知資源的占用。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有意識,上述過程就在不間斷地進行著。甚至很多時候,當我們聚焦在某項工作時,大腦還在處理著別的信息。這時,這部分認知資源,就被占用了 —— 盡管我們可能沒注意到。
我把前者稱為「顯性認知」,把后者稱為「隱性認知」。我們的「顯性認知」,絕大多數時候都不會是100%,而是60%、80%,甚至很可能是50%、30%。
為什么呢?很簡單。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會不斷切換手上的事情。做一會表格,查一會材料,刷一下知乎,走神一下,思考今晚吃什么……諸如此類。
每一次切換時,我們的大腦都會切換一次思考的內容,從上一個工作過渡到下一個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大腦并不會清除掉所有內容,而是將一部分放在后臺,繼續進行思考。
這種機制的本意是好的 —— 它可以使我們在復雜的環境里,提高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一次同時處理更多的信息。
但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它很容易帶來一個后果:我們「隱性認知」的占比,會越來越大,直到擠壓了「顯性認知」。
就像用電腦時,退出一個程序,它所占用的內存并不會完全釋放,而是繼續保留著幾個線程,留在后臺。
所以,電腦開久了會感到卡,就是因為內存被后臺程序耗盡了。大腦也是一樣的。我們應該定期去清除一些沒用的東西,保證它有好的狀態,高效的做些事情。試想一下,有限的時間做些高效的事情或思考和盲目的擠出時間匆忙的去機械的做些事情,哪個更有用呢?是前者吧?
所以,管理好時間最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的狀態,好的狀態做事是事半功倍的。為了寫好這篇文章,我查了很多資料,現在特別困了,這樣的狀態就不叫事半功倍,大家不要學我。
我們普通人想要有所成就,必須要在時間管理上下功夫,因為我們只有這個是可以拼一下下的。前面呢,也說過寫作的重要性了,剩下的就是堅持,努力,日積月累。如果你的愛好不是寫作,還可以選擇你喜歡的事情,不管做什么,堅持最重要,量的變化總有一天會促成質的變化。
朋友們,加油吧,比你成功的人還在努力拼搏,我們不能拿著3000塊錢就安慰自己可以知足了。我們要做的是努力賺錢,雖然錢不是萬能,但是錢可以提高我們的認知,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同樣也可以給我們更多的選擇,可以讓我們做我們更喜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