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留給后世許多經(jīng)典詩詞,他跌宕的一生可謂充滿著傳奇色彩,他的詩詞文風(fēng)也受到他人生經(jīng)歷的影響,我們能夠從中讀出年少的銳意進取,讀出青年的意氣風(fēng)發(fā),讀出中年的無可奈何,讀出老年的看淡人生。今天我們要來品讀的是蘇軾寫的一首詞,這首詞表面上看起來比較簡單普通,但其實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思念的滋味,年少不懂這首詞,懂時便已是詞中人。
這首詞名為《少年游·去年相送》,詞作者為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我們先從詞的字面含義和內(nèi)在寓意兩方面來解讀,詩詞原文如下:
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卷簾邀明月,風(fēng)露透窗紗。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整首詞充滿了詞人的心情,詞人通過描述去年和今日的光景來表達內(nèi)心的感慨和無奈,本來應(yīng)該回歸故里和親人相聚,卻歸期未定風(fēng)雨飄搖,表達出深深的思念之情和無奈之情。具體我們來逐句解讀。
先看詞的上闕,上闕前三句說的是去年和親人相送在余杭的門外,送別時雪花飛舞著,好像楊花飄落。這三句交代了送別的時間是在去年的冬天,且將大雪紛飛的景象比作楊花飛落,而“楊花”這一意象本身就代表著送別。
再看上闕后三句,這三句和前面三句形成了對比,說的是今年春天都已到盡頭了,楊花不停地在飄落,就好像雪花飛舞一般,去年互相送別的人為何卻遲遲沒有回來。蘇軾在這里有個很絕妙的創(chuàng)作手法,前面說雪花像楊花,這里卻說楊花像雪花,兩相對照十分有深意,可以理解為詞人蘇軾和親人在冬天送別,約定了回家的時候,可是來年春末食言未歸,看到春末的楊花飛舞,心里的感覺就像在下雪一樣冰冷刺骨。
整個上闕簡單地在敘事,但其中卻見蘇軾詩詞功底之高深,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能夠感受到離別說好了再見的那一天,可到了那一天歸人未歸,只剩下深深的思念。歸人未歸,雪花和楊花,都代表著思念;歸人已歸,雪花和楊花,便是生機和唯美。
我們再來看詞的下闕,下闕第一、二句說的是詞人舉杯對月感懷故鄉(xiāng)的親人和自己的人生境遇,可誰知夜晚的寒風(fēng)穿過窗紗襲來,不禁覺得寒冷。這兩句表達了蘇軾內(nèi)心的落寞,本想和明月作伴,人在他鄉(xiāng),孤身一人,但是寒風(fēng)來打攪自己的思考。這里看似是蘇軾在抱怨晚風(fēng)刺骨,實則是一種失意之心,令人感慨。
而這首詞下闕的最后三句則更加遞進這份失意之心,說的是月光皎潔,就像姮娥在憐惜站在屋檐上的兩只燕子,月光明亮地照著,燕子的翅膀和身影也斜照在橫梁上。讀到這里便有疑問,為何蘇軾要這么寫。月光照著兩只燕子,蘇軾看到兩只燕子如此美滿,心里充滿了羨慕和失意,本來此時的他可以歸家和親人團聚,但是卻漂泊在外,獨自望月,心里想著在家里的妻子是否也會望月,唯愿“千里共嬋娟”。
年少時的我們讀這首詞或許感受不到什么,用詞簡單樸素,沒有華麗的辭藻,平淡地敘事,但是卻有人生的況味。或許此時的你也離家千里,思念著親人,本來約定好了何時回家,但卻無可奈何歸期一而再地推延,其中的滋味和無奈,只有自己知道。
人生之中或許有很多不如意,就像這首詞中的蘇軾,再多的無奈也要默默承受,正如蘇軾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是啊,很多事情難全,要保持平常心去對待,經(jīng)歷過后便會懂得,便會珍惜,便會釋然。致敬經(jīng)典,致敬傳統(tǒng)文化。(文/云冗霧)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guān)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作家云冗霧”,今日頭條@作家云冗霧,百度百家@作家云冗霧,新浪微博@作家云冗霧,等等,與你一起品詩品詞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