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超市買過幾盒烏梅,覺得份量足價格還挺合理的,誰知道吃到一半左右發現上當了:盒子底部不是平的,而是向內凹陷幾乎到了瓶子一半的位置,從此心理上有了陰影,再也不想碰這個牌子的話梅。
其實不管是網上購物還是實體店購物,每個人都得上幾次當吃幾次虧,價格的變動絕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
價格是商家操控下得出的心理結果
消費者所能評估出的商品價格不是一個絕對值,而是一個相對值,因為在估算過程中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所得出的價格不是經濟學里準確計算出的數值,而是在商家操控下得出的心理結果。
舉個例子:奢侈品店里所有商品的價格都很昂貴,有的顧客即使不買幾十萬的包包,也會挑一副幾千塊的墨鏡或者手鏈,這其中的利潤率也足夠驚人,但因為有其他高價商品的襯托,這些墨鏡和手鏈會顯得物有所值。
關于定價、銷售和折扣券的價格騙局
除了文章開頭給出的包裝上投機取巧外,價格騙局還包括不合理的定價,捆綁銷售以及折扣券這些方面。
我們逛街的時候經常會見到,在品牌包包的專賣店里,會特地在顯眼的地方放上一兩個包,并用特大號的數字標明價格。有了這個參照物,其他的包看起來性價比就高了很多。利用對比和暗示,讓消費者產生一種撿了便宜的滿足感,從而刺激其他包的銷售,這就是不合理定價的原由。
你走進一家肯德基,想買一個漢堡,可是你抬頭一看宣傳單上有漢堡薯條加飲料套餐,比單獨買這些便宜多了,于是你買了套餐,還覺得自己撿了便宜,其實賺錢的還是商家。這就是捆綁銷售,捆綁銷售,是用看似便宜的價格同時出售多個商品。
買東西時使用優惠券和不用優惠券帶給人的心理差異是很大的,即使同樣的商品同樣的價格。有些商家在你買完東西還會給你折扣券,誘惑你下次買東西時使用。
如何在價格博弈中獲得主動地位
先報出數字的人,在談判中更有利,這個價格會悄無聲息地影響別人的判斷。即使沒有機會搶先出價,直接無視別人的出價,拋出自己認為合理的價格,這也是一種方法。
為了讓商品看起來更劃算,商家有時會故意設置陷阱,比如把兩個相似的杯子放在一起,一個標價100,另一個標價20,理性的消費者的會選20的杯子, 因為100的那只杯子是極不合理的選項,目的就是讓20的杯子更具性價比。
購物前做些基本調查,設定好心理價位,然后在談判過程中保持自信,維持自己的判斷,這樣才能不被商家牽著鼻子走,因為那些看起來優柔寡斷、小心翼翼的消費者,是最容易被誤導的。
參考書目《無價》,作者威廉·龐德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