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去表哥家做客
侄子在客廳看電視
聲音開地很大
大到我覺得樓上鄰居都應該聽到了
表哥,表嫂,還有小孩的爺爺奶奶
我們在餐桌邊聊天
電視實在是太吵了
表哥說:“兒子,電視聲音開小點。”
孩子似乎沒聽見
表哥又說:“寶寶,電視開小聲點。”
孩子根本不在意
表哥看了一眼孩子媽媽
媽媽卻沒有任何反應
而我,需要豎起耳朵,才能聽見他們說的話
我想起來,表嫂上過一些親子教育課程
課堂上,老師告訴她
爸媽需要保護孩子的天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現
不要過多干涉
父母上了一些課
然而,學習效果
依然會受到父母自己認知的限制
他們認為
“釋放天性”,就意味著,不需要規矩,或者說更少的規矩
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可能會打擾別人
孩子不知道,別人可能會不高興
因為
爸媽沒有意識到,這些規矩是父母應該教會孩子的
所以,父母需要不斷地學習
提高和完善自己養育孩子的能力
從而,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這個時候,爸爸應該這么做
走到孩子面前,蹲下來
眼睛看著孩子
告訴他:“寶寶,電視聲音太大了,影響爸爸媽媽和姑姑聊天,你能把電視聲音關小一點嗎?”
如果,孩子裝作沒聽見,繼續看電視
那么,接下來,爸爸需要進一步表示“堅定的態度”,同時給出“有限的選擇”
告訴孩子:“寶寶,爸爸需要你幫一個忙,把電視聲音關小一點,是你自己關,還是爸爸幫你關?”
孩子可能會繼續試探,爸爸是不是認真的?
可能會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 孩子看到爸爸很堅定的態度,配合地把電視聲音關小了;
二, 孩子依然不為所動,那么,爸爸需要自己把電視聲音關小。
在這個過程中,爸爸使用了三個正面管教的方法:
其一,“尊重孩子”,爸爸走到孩子面前,而不是在餐座旁邊對著孩子喊叫,對孩子而言,爸爸的尊重,意味著愛和關注,孩子可能會更愿意配合;
其二,“和善而堅定的態度”,爸爸用一種比較溫和的語氣,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時,在孩子不配合的時候,再次表達,向孩子傳遞出堅定的態度,對孩子而言,他就會意識到,這是規矩,自己需要做出調整;
其三,“有限的選擇”,爸爸給孩子選擇的機會,把做決定的權力交回給孩子,對孩子而言,無論年齡大小,都不會有被逼迫的感覺,會更加主動地做出我們期望的行為。
所以,父母需要通過不斷的成長和學習,才有可能為孩子創造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