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第一次做你的媽媽,希望我能慢慢理解并安撫你的孤獨。
1
“多上一節體育課,我就多承受一份孤單。”周四早上六點半,你突然從夢中醒來,對我說了上面那句話。我還沒反應過來,你又說:“還不如每天都下雨的好。”
“不是有朋友一起玩嗎?”還記得你以前說過,自由活動時跟朋友玩拿樹葉做火鍋的游戲。
“你沒看我都是一個人游游蕩蕩的嗎?某某跟我玩著,又被別人叫走了。還有的人,我沒原諒她,她還不是我的朋友。”
說著聲音都變了,怕是眼淚要呼之欲出了。
“所以,你就想找到那些海綿,帶過去跟她們一起玩是嗎?”
你點頭承認。
我也才明白,為什么你前一晚突然提到那些海綿,還蠻不講理地讓我去垃圾堆把它們找回來了。你喜歡那些小海綿,可以隨意捏成想要的形狀,還可以變魔術(遇水就溶解),以前跟鄰居小弟弟玩過很多次。你覺得你和小弟弟喜歡玩,你的同學也一定會喜歡,然后你就可以跟他們一起玩,不再孤孤單單的了。
你遇到這點兒小麻煩,是我能想象得到的;而你自己試圖解決,又出乎我意料。如果這也算是一種成長,我怎么覺得有點心痛呢?
晶晶阿姨引用魯迅先生的話安慰你:“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你不懂得其中的含義,此時也無需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磁場,不必強求自己跟別人一樣。
2
對于交友,你有你的喜好,也有自己的準則。
我總疑心,是你看書太多,導致你在選擇朋友上眼光挑剔。甚至你也把“朋友”和“好朋友”做了區分,只有那些跟你有共同的愛好,并且能做到互相幫助的人,才算是你的好朋友。
有時候,我覺得你的交友心理太現實,你幫助別人,也期待著別人的幫助,如果得不到,你便對這份友情起了疑心。“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是《詩經》里的句子,現實中卻并非如此,尤其是在交朋友這件事上,切不可存有功利之心。
想起周日下午的事了。
好幾次,我們在同一個時間,去一個地方買包子。每次都是你拿著錢,一個人去做這件事。不巧的是,那天刮著大風,店門外沒有擺放外賣的桌子,你只好進店去買。門很重,你費了很大力氣才把門推開一條縫,把自己塞了進去。不一會兒,你就空著手出來了,原來是把找回的零錢給我。你再次進店,仍然費了一番力氣才把門打開,可是,這一次你并沒有急著進去,而是把門開到最大化,我以為你是在玩開門的游戲(很多小孩,包括你都玩過,把門開得很大,看門一點點地回彈過來),剛想制止你,卻見店里面推出一輛輪椅,這下真相大白了,你不是在玩,而是進門時發現老奶奶推著輪椅要出來,輪椅上還坐著老爺爺,便主動幫他們開門了、
這一幕,真真地讓我覺察出自己的“小”來。
為什么你在這里不會想到回報,對朋友卻有那么高的期許呢?“同學”變為“朋友”,“朋友”成為“好朋友”,對你來說,絕不是名稱的不同。這也是我小時候遇到的問題,能輕易原諒陌生人的過錯,卻糾結于好友的細節。
3
還記得吧,我總對你說,課間時間不要總是看書,要主動跟同學玩玩。
書中固然有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但那畢竟不屬于你。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且難忘的回憶。與同學相處,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
在家里,你常常一個人玩得津津有味,讓我們很省心。在學校,卻不能總是這樣,你傷感于體育課的孤單,是否也明白其中的原因?
等你長大了,你便知道,孤獨其實是生活的常態,我們每個人都在學著正確面對,學著適應,學著享受。你現在呢,想玩的時候盡情去玩,不要人為地給自己貼上“孤單”的標簽。
你經常帶書給同學看,一定是希望他們和你一樣,喜歡上里面的故事,并且能一起交流。其實,交朋友也不必那么麻煩,當你和他們一起在風中奔跑,在教室前的空地上喊“老狼老狼幾點啦”時,你享受到的只有無盡的快樂。
我也是第一次做你的媽媽,希望我也能慢慢理解并安撫你的孤獨。
(文字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