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在涼風習習的陽臺上看書,閨蜜發來一條信息:“用粵語朗讀這段話我聽聽,我感覺自己都不會用粵語讀了,發語音給我。”后面是一張圖片,我打開圖片一看,是一篇用繁體字寫的小學生的作文,似乎是一張舊報紙。
看到閨蜜的微信我有些微微的顫抖,這才離開家鄉幾年,就忘記鄉音了?閨蜜遠嫁數年,我們能見面的機會少之又少。在她還沒孩子的時候,我們還可以經常電話、微信聊天,自從她有了孩子之后,再加上忙碌于彼此的工作、生活,我們平時聯系更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對于遠嫁他鄉,那得有多深的愛才能讓一個人放棄一切,包括自己熟悉的鄉音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重新開始。這并不僅僅只是勇氣才能夠支撐一個人的決定的。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這一首《回鄉偶書》傳頌了千百年,讀書的時候不懂這首詩的含義。等我自己出來工作了,離開家鄉了,離開的時間越久再次讀到這首詩,忽然就懂了這種感覺。離家多年尚可以回去,可是外嫁出去還能回來嗎?隨著歲月流轉,我似乎懂得了二叔當年為什么那么反對妹妹外嫁他鄉了。就一個女兒,外嫁也就意味著失去。想見一面難了,想一家人吃一餐飯難了,想一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天難了。不要說現在的網絡交通如何的發達,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不能如在身邊一樣,說回家看看就回家看看。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離家越久,再回去認識的人越少。“天涯豈是無歸意,怎奈歸期未可期。”不管是離家工作的、求學的還是外嫁的,家鄉的思念總讓我們魂牽夢繞。在他鄉偶爾聽到熟悉的鄉音,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涌動心頭,熟悉的鄉音,讓人感覺回到了故鄉,總有一種溫暖叫做故鄉人。回不去的是故鄉,是過去。忘不了的是鄉音,可是說不出口的卻是家鄉話。聽著熟悉,張開口卻不知道如何去說了。這一種悲傷和無奈,有些人懂得,有些人不懂得。
每一次我回到家鄉在我踏入故土的那一刻,這樣那樣的變化總讓我驚艷,然后慢慢有一種失落感在心頭涌動。那些熟悉的人,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事物,一切,都在慢慢的離我而遠去。那種稍縱即逝的感覺,就如此指間的水流逝的如此之快。我不過離開家鄉短短幾年,留得住鄉音,記得住鄉愁,可是有誰懂得“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這樣的悲傷,無奈,與失落。
鄉音無伴苦思歸,奈何歸家又無期。
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可能想念老家的美食,喜歡老家的山水,但在異鄉聽到最最親切的,恐怕還是老家的方音吧。有時候我在我想,即使我們暫時回不去,那留在身邊的還能有什么呢?還是我們的鄉音吧,那扎根在我們骨子里的語音和聲調怎能說忘就忘了呢?我想閨蜜不是忘記了鄉音,而是想家了,可是身邊卻沒有一個說能家鄉話的人。惆悵的鄉愁,思家的心。
一首余光中《鄉愁》 ,以慰藉離家多時的我們想家的心。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