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感覺所有的都在快速的變化,尤其是互聯網行業,日新月異,每年都會有一個大變化。快速變化的時代,也讓我們較以前壓力更大了,也更加的焦慮。為了追上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大家都在想辦法快速提升自己,避免自己掉隊,也導致我們變得更加的浮躁了,也越來越難靜下心來學習,當聽說一項技能要學6個月時,大部分人是驚訝的,會說:呀,要學這么久啊,有沒有什么好方法能夠在短時間就學會了。在尋求方法時,基本上都會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那些速成之法上,比如《21天學會演講》、《產品經理速成寶典》、《了解產品經理,看這一篇文章就夠了》、《21天學會炒股》、《21天練就一手好字》等等這些基本上都是關注度非常高的,也特別容易吸引人眼球的。只要看到是有關速成的,我們就會投去自己的注意力,看上幾眼,如果覺覺得可以,就會掏出腰把它買回來(自己就經常這樣干),學習幾天后發現沒有啥進步,就會放棄,然后重新尋找速成之法。
這個時代,大家都在尋找速成之法,都希望是看一篇文章,或是看一本書,聽一堂課,自己就能學會一項技能,成為一個高手。這也導致了一個問題:我們很難靜下心來好好的修煉,深入的思考問題,我們的心浮在上面,是急躁的;在學習的時候我們是淺嘗輒止,蜻蜓點水式的學習。學了很多東西,也學的很快,但實際卻是半吊子的水平。這是一個信息泛濫的時代,也是各種跨界融合、多維競爭的時代,想要追上和駕馭這個時代,首先我們需要有專業化且過硬的技能,有了自己的專業拿手好戲,才可進行跨界,才可能跨界成功。如果只是一個半吊子的水平去跨界的話,跨到哪里都會是一個半吊子的水平。為什么彼得德魯克跨界了好幾個領域,都能成為厲害的人,就是因為他首先在一個領域做到了杰出,才能成功的跨界,如果沒有在一個領域做到杰出,那么跨到另外一個領域也不太可能做到杰出。我們只有先在一個點上做出成績,做到中上的水平,才能讓我們有更多的精力集中跨界到另外一個點。
如果只是淺嘗輒止、蜻蜓點水式的學習,就會導致一個問題,讓人變得更加的焦慮,更加的想去追求那些速成的方法,會更加的不能靜下心來好好的學習和深入的思考,而且還會形成只看,只想,就是不去行動的壞習慣?,F在就處在這樣情況,在自己內心始終有這樣一個想法:希望通過看一本書,或是聽一堂課、看一篇文章就能學會或是成為一個高手。在學習產品經理技能和做產品的方法這件事情上,自己看了至少有十本的產品經理書籍,買了有三千多塊塊錢的資料,收集了很多關于做產品的文章,還去網上找了很多相關的視頻來學習;而且這些資料當中有很多資料對產品經理的工作技能和做產品的方法論都講的特別的詳細,尤其是三節課。因為追求速成,自己只是用眼睛看了一遍,而且還是不用心的看,這邊在看那邊在玩手機,所以導致自己對這些方法論只是知道一個大概,有些甚至是一知半解,做產品的技能也還是處在一個半吊子的水平,而且更為關鍵的是學了這么多,卻沒有行動,去消化和實踐所學的東西。做了兩年的產品經理,現在做產品所交付的物品還是和一年前一樣除了線框圖就沒什么其他的了,現在還是不知如何去分析一款產品,產品經理基礎文檔PRD還是不太會寫。借用笑來老師的話,讀過不做,其實是沒有用的,不踐行就是沒有改變,沒有改變就是沒有進步,沒有進步就是吃虧,就這么簡單。
這種學習方式,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埋下各種的坑,各種的一知半解,然后后面就疲于奔命的去填之前留下的各種坑,有些甚至還需要在重新學習一遍在行(自己就有很多次這樣的情況),也會導致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變得更加的焦慮??此茖W習了很多的東西,然而卻是一個半吊子的水平,沒有一樣是真正學到家、學透和掌握的。有些到用的時候還是不懂,還是要把之前已學習過的再從頭到尾在重新學習一遍。
這個是一個專業化時代,跨界的前提是首先在一個維度上做的突出了。那些跨界的人都是已經在某一個方面做的特別好了,再跨界到另外一個層面去的。多維競爭也是建立在一維的基礎上,首先是要在一個維度做到牛逼,在去拓展自己的其他維度,不說第一至少要是中上。如果當前維度還沒有做好,就跨界到另外一個維度去,那么還是會是半吊子的水平,并且還會把自己拖累。想讓自己形成多維的競爭力,我們首先需要在一個維度上站住腳,做到中上的水平,然后在去尋求其他維度跨越,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多維競爭力。
在學習的時候,首先一點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即自己這次學習想要解決什么問題,把問題一個一個的列出來,然后再去尋找相關的資料進行閱讀。在沒有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就開始學習,那是在耍流氓,還不如不學。到時候學習完了之后發現自己不知道該如何進行總結,好像這個也重要那個也重要,最后總結出來的東西又是那種大而全,泛泛而談的內容。想讓自己的學習真正效果,首先一點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要解決那些問題,把它們一個一個的列出來,學習完后再回看自己的問題有沒有得到解決;如果解決了就整理有關的筆記,最后就是踐行,看過只是代表知道而已,如果不去踐行,還是不會形成屬于自己的技能。